古代娱乐活动不多,镇子上一年到头也不见得有什么热闹,乡下就更别说了,唱戏属于最时髦的节目了。
正说着,几个小孩瞅见了黄桂菲,眼睛一亮,先后朝她跑来。
一边跑一边喊:“黄师!”
黄桂菲听见孩子们的声音,侧身去看。
看到他们,黄桂菲一下子笑了,迎向他们走去,又急声提醒他们:“别跑,当心脚下。”
这一刻,她脸上的笑容几乎在发光。
小菊对周月解释:“这几个孩子都是常来我们书院里上课的,后面跑最慢那个穿绿衫的,刚才我们遇到的尤大姐就是她娘。”
周月点点头,看着小孩们把黄桂菲围成一团,叽叽喳喳地同她说话,还要把手上的糖葫芦送给她,不觉也露出笑意。
周月感慨:“真好啊。”
看着黄姐脸上洋溢的笑容,周月能感受到,她如今在这里生活的真的很幸福。
小菊揩了揩眼角,说:“当初姐姐办学院,镇上没有一个支持的,尤其姐姐还说女孩子一定要知书识字,被一些乡绅学子嘲笑过不知几回学院能收进孩子,全靠着姐姐不放弃,挨家挨户地上门去说。”
周月知道学院办起来挺不容易,那阵子群里几乎看不见黄姐上线。
毕竟,在古代的小农经济下,吃饭是必须的,劳务是必须的,上学却不是必须的,即便要上学,也是送男孩去上学,女孩子能认识两个字已是稀罕。
可黄桂菲却把学院办成了。
周月佩服她。
这时,一道刺耳的声音插入叽叽喳喳的孩子堆里。
“吵吵闹闹,我当是如何呢,原来又是你这女子,成日里抛头露面,现在又当街喧哗,成何体统。”
“真是说什么来什么”小菊的脸色一黑,蹭蹭蹭地跑了过去,把黄桂菲往自己身后一护,竖起手指往过来的两个男人脸上指,怒道:“与你们何干!”
鸡兔同笼
不光是小菊,这几个说说笑笑的小孩也全都变了脸色,笑脸消失了,如临大敌地看向两个男人。
周月见两个男人儒雅长衫,斯斯文文的样子,知道他们应该属于镇上的知识分子。
其中一个男人低下头,问孩子们:“我听你们称这女子为‘黄师’?”
“是!”孩子们瞪着他。
男人嗤笑道:“称呼一女子为‘师’,让人听到岂不耻笑?”
周月走上前去,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黄师教这些孩子们读书识字,教她们道理,怎么不能被称之为‘师’?”
众人的视线移到了周月身上。
两个男人皱起眉:“你是何人?”
周月没接他们的话,继续说:“我看你们都是斯文读书人的样子,理应是知书达理的,怎么说话却这么刻薄,莫名其妙对别人评头论足,难道你们读的书里,就是这么教你们为人处世的吗?”
周月的一通话,让两个男人瞬间炸了毛。
一个男人啪地合上手中折扇,说:“又冒出来一个奇怪女子,伶牙俐齿,巧舌如簧,张嘴便是歪理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