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上中文>重生明末:朕,朱元璋再创大明盛世! > 第204章(第1页)

第204章(第1页)

第204章

明末时期旱灾细分的话,应该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天启七年,陕西大旱。天灾人祸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外有女真威胁,明廷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对驿站进行改革。而原本就因税赋和徭役严重而生活艰难的百姓,面对这样的境况最终选择铤而走险,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最先是陕西关中渭北王二起拉开农民起义序幕,紧接着便是王嘉胤,同时还有陕北的高迎祥(第一代闯王),之后农民起义遍地开花,席卷整个大明北面疆土。

这场大旱一直持续到崇祯六年,扩展到北直隶、山西、山东一带。而明廷以剿抚(用粮食招安和救抚)两手并进政策对付农民起义军,高迎祥被擒杀;张献忠、高杰等人被招安,农民起义得到暂时缓解。而这场大旱虽对明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算致命。

第二轮的旱情是从崇祯十年开始至今,这一次旱灾波及大明南北。不仅西北、华北遭受了极其严重的灾情,河南、江苏和浙江等原本粮食产地也受到了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崇祯十年到十四年,北方五省:陕西、山西、山东、河南、直隶几乎每年每省都有几十个县受灾。最夸张的当属崇祯十三年,五省旱灾数量居然达到三百一十一个。

灾情四面爆发,连年的干旱使得土地干裂,河流枯竭,水利不兴,百姓民不聊生,而旱灾过后往往便是蝗灾。加之朝廷吏治腐败,灾情持续时间又很长,明朝稳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马懋才写的《备陈大饥疏》就深度描绘了当时陕西当时的惨状(人吃人,骨肉相残食等)。多年间的饥荒致使昔日繁华,人口稠密的大明王朝饿殍遍野,伏尸千里,村落废弃荒无人烟,未闻鸡犬之声。城镇萧条,十室九空,不见灯火集市。

而整个大明朝大旱没有波及的只有广东、福建以及西南等地。

(《崇祯实录》中记载:崇祯十三年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浙江大旱,蝗至冬,大饥,人相食草木俱尽。南明朝廷坚持最久的地区,而历史上南明政权建立后,其他各地的旱情基本上都得到了缓解,之后广东、福建和云南才开始出现灾情。)

朱元检想到这些心中难免悲痛,不由得叹息一声。

“克巩所言朕都知道。”

他朝王鳌永摆了摆手,示意他先起身,“对于各地干旱之事,朕也十分忧心。”

“至于赈灾之事,朕也正准备跟户部商议。既然克巩你提出来了,那朕就明确说了。百姓乃朝廷之根本,朝廷自然是要赈灾的。”

“朕已经决定免全国一年田税,户部亦会拨款赈灾。”

他说到这里略微停顿了下,再次看向在场的诸人,满脸忧虑道:“尔等也知道国库如今没多少银子。朕方才早朝上提及将抄家所得玉石珍宝以国债的形式向外兜售,那也是为了搞点钱。”

“开设钱庄也好,还是开创商号,那也是为了让百姓能借着朝廷为自己谋出路,能赚钱。只有百姓富起来,不缺衣少食,咱大明才能好啊。”

“你们担心因此国库再度空虚,可咱想的是长远的事。”

朱元检说完又重重叹息一声,末了声音缓和了几分。

“你们要真是为百姓和朝廷好,那就应该好好考虑下怎么样协助户部去赈灾,去把这些事落实,而不是在咱提出决策时只想着反驳。咱把本该是你们干的事都替你们做了,剩下的事就交给你们了。都去吧,该干啥自己心里有点数,咱也不想再把谁推到四方牌楼去了。。。。。。”

他这话说到最后,已然不是一个帝王在跟臣子对话,更像是一个长者在谆谆教导后辈。

此时的朱元检极力维持着帝王该有的姿态,可他脸上却满是疲惫,眼皮子都在斗争了。

然而。

殿中的诸人在听到他这番话后,一个个全都傻眼了。

陛下。。。。。。

他不会是疯了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