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自京都稳定后,李自成兵马被迫西撤,京都前往各地的交通基本已经恢复。
前几天京都发往各地的诏令,全是八百里加急送出去的,王国兴自然已收到朱元检的密信。
此时,都城门户港(南京港)附近的馆驿中,正中的房间里亮着灯火,桌旁坐着三人。
正是锦衣卫指挥使,忠勇伯王国兴,以及勇卫营总兵黄德功和福建总兵郑芝龙。
当初朱元检给郑芝龙的并非圣旨,而是中旨。
按照大明律法,帝王发出的中旨,他人是可以不接的。
可诚如郑森所言,他的父亲郑芝龙并非不愿意出兵,而是担心没有凋零贸然出兵会遭人诟病,会被当成谋逆。郑芝龙在听蒋德璟说了京都之事后,只是犹豫片刻便选择接旨。
蒋德璟自然是带着宋应星和徐经纶忙于回京复命,而郑芝龙便忙着调兵遣将。他接到王国兴密信后,又收到了郑森的书信,于是便毫不犹豫带兵到了应天府。
王国兴瞥了两人一眼后,这才缓缓开口。
“应天府内的情况,二位都已知晓。我想问的是,二位麾下有多少可用之人?”
两人闻言微微愣神,黄德功下意识皱眉,“忠勇伯莫不是。。。。。。”
“黄总兵不要多想。咱也只是随口问问。二位回不回答,那就看二位了。”
黄德功显然是被他这话噎了一下,略作思索后还是老实的回答了,“勇卫营如今能战者有一万三千余人。骑兵五千,弓箭手两千多,余下的就是步兵和重甲兵。”
“本官这次带来的水军共有五万六千八百九十七人。双甲板福船七艘,大福船一百六十五艘,商船和冬船、乌船以及其他船各有两百余艘。”
说完这话,郑芝龙面带歉意道:“陛下的旨意来的紧急,本官如今能够调集的也只有这些人,其他兵马皆停留在福建,台湾等地,一时间无法召回。但本官已去信给那些将领,让他们尽快调集人手等候本官的消息,届时直接北上抵达皮岛抗清。”
他倒也没说假话。
虽说十多年前他于福建沿海金门海战击溃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后,郑氏一族自此成了海上霸王,而郑氏的通商范围也不断扩张,包括大泥、浡尼、占城、吕宋、魍港、北港、大员、平户、长崎、孟买、万丹、旧港、巴达维亚、麻六甲、柬埔寨、暹罗等。
而他麾下将士包括汉人、日本人、朝鲜人、南岛语族、非洲黑人等共计二十余万人,拥有超过三千艘大、小船的船队,成为华东与华南海洋世界的强权。
福建旱灾时他将饥民移往台湾,岛上留有驻军两千余人。后来日本锁国后只许中国人和荷兰人前往贸易,台湾便也成了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根据地,因而那里如今的驻军约莫近万人。
如今他接了朝廷的旨意,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调集五万余人,可见其对朝廷忠心。
王国兴当然知道这些,心中亦是感动,但面上却未做表露。
听他二人说完后,他缓缓起身从袖中拿出一个卷轴恭敬托在手上,随后看向二人。
“二人大人,本官来应天府之前,陛下曾交予本官一封中旨,是让本官交予二位大人的。”
“至于接与不接,二位自行定夺。”
听到中旨二字,两人顿时面露诧异。
眼下应天府这局势,即便陛下直接下旨,他们自然不会违抗。
可为何又是中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