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廉纤一刻也不敢耽搁,带着小秋和两把巫刀,急色匆匆地往北前行。尽管他心里不情愿帮僵尸送东西,可毕竟已经答应人家了,还是尽力去履行承诺为好,他可不想做个不讲信用之人。
杨廉纤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世家,五岁之前,他常听父亲讲书本中的道理。那时的他懵懂无知,对其难以理解。然而,自从父母双亡,他孤身一人流浪江湖后,他也时常回忆起父亲讲过的道理,随着年纪渐长,他也渐渐有了自己的感悟,这俨然已经成为了他怀念父母的一种方式了。
虽然杨廉纤只是个七八岁的小孩,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道理,他还是懂的,只要僵尸所说的四个恶人不来索要东西,他定会竭尽全力将刀送到主人手上。
他从半夜三更一直走到黎明破晓,又从晨曦微末走到晌午时分,期间就算肚中饥饿,双腿软,疲累不堪,他依然咬着牙坚持前行。
午后,杨廉纤来到一个小村落中。怀中的小秋大概是饿了,开始轻声哭闹起来。无奈之下,杨廉纤只能挨家挨户地讨食,好在有位好心的大娘给了他两个馍馍,还热情地邀请他到家里小坐。
在大娘家中,杨廉纤冲了些蜂蜜水,喂小秋喝下后,他才安静了下来,进入了梦乡。
杨廉纤累坏了,全身软,筋疲力竭。他就着一碗凉水,将两个馍馍全部吃了下去,这才感觉缓和了不少。期间,大娘见他年纪幼小,衣着邋遢破烂,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还带着个一岁左右的婴儿,很是好奇,忍不住问东问西,询问他们的情况。
杨廉纤没有丝毫隐瞒,说家里大人都已离世,房产也被地主霸占,从五岁起,他便在外流浪,一直跟着乞丐乞讨为生。小秋是他捡来的孤儿,或许是因为天生眼盲,才惨遭家人抛弃的。
大娘听后,眼眶不觉湿润了,心中唏嘘不已,觉得这两个孩子实在可怜,她也帮不了他们什么忙,只能又给杨廉纤塞了一些馍馍
杨廉纤满心感激,千恩万谢之后,在大娘家休息了小半个时辰,便带着小秋继续上路。
吃饱喝足后,杨廉纤身上有了力气,沿着村中阡陌,往北快步而行。好在前方道路平坦,没遇上什么深山老林,这路倒还算好走。
走了约一个时辰,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阴云密布,天色逐渐暗淡了下来。隆隆雷声滚过乌云,眼看一场大雨就要降临。
杨廉纤看这天色,心中生出不好的预感,他可不想淋成落汤鸡,急忙加快脚步,又走了一刻钟,进入了一个小村落。
就在这时,杨廉纤只觉得脸颊一湿,一滴雨水落在了他的脸上,他下意识地抬头望去,只见豆大的雨珠开始淅淅沥沥地落了下来。
杨廉纤将两把刀夹在左腋下,右手紧紧护着怀里的小秋,冒雨向前跑去。他看到路边有户人家,柴扉的院门敞开着,便三步并作两步,跑了进去。
这户人家有一间主屋和两间偏房,都是不大的土房子,主屋的房门虚掩着。
杨廉纤跑到房门前,轻轻敲响房门,喊道:“有人在家吗?我想进去躲一会雨,好吗?”
然而,久久没有人回应。
此时,杨廉纤的衣服已经湿了大片,心中焦急万分。但没有主人的同意,他又不敢擅自进屋避雨。就在这时,他斜眼瞥见主屋旁边有一间不大的茅草房,门敞开着,能看到里面高高码放着一捆捆的秸秆与茅草。
杨廉纤不及多想,急忙跑入柴房,反手将门关上。
柴房里相当闷热,但浑身湿透的杨廉纤却没什么感觉。他轻轻将怀里的小秋解下来,放在柔软的茅草上。
由于杨廉纤一路用手遮掩,小秋的襁褓倒是没有被淋湿。此时小秋已经醒来,不哭不闹,乖乖地躺在那里,嘴角还挂着一抹甜甜的笑意。
杨廉纤脱下自己的外衣,走到门口,用力将衣服拧了又拧,直到拧干上面的水,才再次穿回身上。
他回到小秋身旁坐下,没坐多久,便感到一阵困倦袭来。昨夜没睡好觉,此刻歇下来后,困意更是难以抵挡。
杨廉纤担心主人家回来,打开柴房门后,看到一个陌生小孩在里面睡觉,会被吓到。于是,他抱着小秋,转到茅草堆的后面,将自己的身子缩入茅草之中,这才放心地睡了过去。
迷迷糊糊中,杨廉纤做了一个梦。梦里,他回到了四岁那年,父母都还健在,一家人的生活幸福美满。
在梦里,他和父母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一桌子香喷喷的饭菜,都是母亲精心烹饪的。
杨廉纤在梦里也很饥饿,一看到饭菜,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而他的父母则笑盈盈地看着他,并未动筷子。
或许是被父母注视得有些不自在,杨廉纤停下扒饭的动作,抬起头看着满脸笑意的父母,奇怪地问道:“爹爹,妈妈,你们怎么不吃?”
妈妈微笑着回答:“我们还不饿,你吃吧。”
爹爹则笑着问道:“孩子,今天怎么这么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