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喽,受不了这旅途颠簸,”王相摆手,一脸慈祥,“倒是你,怎么不跟着小王爷一起去,反倒要陪着我这老头子?”
周平只能苦笑,自己得罪了皇帝,赵允让如何求情耍赖都不管用。
听出王相口中的打听意味,周平滴水不漏:“官家忧心相爷安危,特命我等在旁护卫,不得擅离半步。”
王子明虽老,却并不糊涂,越活越是清醒。
官家临行前特地嘱咐自己必须如同对待近侍一样将周平放在身边,足以说明周平地位,前途不可限量。
灯下老人戴着老花眼镜(宋代已经出现)凑着烛火批阅奏章,周平维持一个姿势不变已经很久了,眼角的余光瞥了瞥书案旁边仿佛没有减少过的小山,无声叹息。
周平开始想念赵允让,他从上任开始就从没有一连站一整天过。老人胃口小,不易饿,加上一忙起来,王相就忘记吃东西,周平也得陪着一起饿——相爷没休息,侍卫敢下班么?!
趁着间隙,周平开口:“相爷,不妨属下给您读?”
王子明思维快,脑子是越用越灵活的,但他的眼睛和手脚跟不上。周平就站在他身后,一目十行了解事情大概,王相却还在对着老花镜读第二行。
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角度看,周平的提议是十分可取的,然而要是放在大宋,这可以算得上是乱国之罪。递呈给圣上的奏折是外人可以随便看的么?
王相的第一反应也是这样,但转念一想,官家没道理将一个没有干系的人放在自己身边。能用就用,沉吟一会他就同意了。
周平是逐字逐句念的,只是在念敬语格式上的套话时语速快一些,节约时间,却不会让王相听不清楚他在说什么。
听了一会,王子明暗暗点头,着下人上了茶和点心,一边听一边思索对策,到了后来,王相也觉得无关紧要的套话惹人厌烦,干脆让周平跳过表明心迹的开头和结尾,也好省去一半的茶钱。
王相做批复的时候,周平抓了几块点心充饥,润润嗓子,暗咒连篇是套话的大臣。他也知道格式就这样,约定俗成的东西你不办,反而会让人觉得失礼无知。简化格式?笑话!改了之后,向上级要款项建设大宋稳固江山的折子恐怕就要变成‘我很缺钱快拿钱来否则革命’的勒索信了。讲究体统的士大夫们绝对不会答应!
“周侍卫,为何要将这些折子分类?”王子明深感此举不妥。
分类标准有很多,比如军政,比如轻重缓急,比如奏折来源之地等等,任何一种都会被人当作攻击的理由。比如有两封要钱的折子,排前排后总会有人不满。
这些折子其实都是按照暗卫里的标准分的,举个例子,官员考评结果核实就让亥组去做,相当于基层人民监督组织,最是公正。
周平感到难以开口,这就是前面说到的皇帝险恶之处。他既要配合王相协助他处理政务,又要想尽办法维护暗卫的保密性,两个矛盾的差事搞砸任何一个都会给皇帝机会惩治自己,哪怕是侥幸办好了,大概也快累到濒临崩溃的边缘。
“您明天就知道了。”周平让自己的表情尽可能真挚,以取信王相。
王子明倒是豁达,看到休息的时间到了,顺水推舟由着周平,只是警告道:“不许带走任何一封奏折。”那么多内容,周平就算有意泄露也得要有过目不忘的记忆才行。
第二天王相起来,发现奏折旁边又多出了一个不低的书堆,也分了类。
周平正在翻阅那些纸卷,见到王相来了,立即起身招呼。
“相爷请看。”
顶了顶老花眼镜,王子明粗略地翻了翻,里面记载的东西很杂很乱,只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与昨日政务相关!
关中提议提高米价防止谷贱伤农的折子就在案头,可极具讽刺的是,周平提供的资料显示,这个月该地的粮价已经与京中持平,再提怕是要超过京师了,到时候百姓还有活路么?
王子明叹息,周平是官家的人,这些资料绝对不会作假,而能在一夜之间得到如此充分的证据,可见其背后的势力!
看老人的表情周平就知道王相误会了,朝廷大事无非是官运、民生之类,管家常用的信息都有人备着,以免要用时手忙脚乱。周平要做的,只是记住检索词关键字。
王子明既庆幸又担忧,一方面,有这样一股力量握在赵家手中,江山必定稳固几分;另一方面,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本能,谁都会对这样无孔不入的间谍机构怀有反感厌恶之情。
如果说赵恒是要周平人见人厌,那么他做到了。
王相对自己十分倚重,周平能感受得到,同样他也觉察到这种重用里包含的疏远。
周平无法责怪老人,因为他每天都把王相的作息详细记录下来,连几口吃完一个饼都清清楚楚——谁说这以后不能当作让王相早日或延迟退休的论据呢?
上午批复前一天剩下的公文,下午就听周平读当日的奏章,晚上倒是闲了下来。
未觉困意,王子明坐在院子里纳凉,偶尔喝口茶。
他有时会打量一眼笔直站在一边的周平,王子明曾命他坐过,可周平却说院子里没有屋顶,以有贼坐着来会不及反应谢绝了。
其实周平是暗示王相早些回屋休息,自己也好下班去赶另一趟班。
这些,王相不知,他只知道从早上卯时(凌晨五点)醒来就看到周平,亥时(晚上九点)喝安神茶歇息时周平还在。也就是说,除了夜间,周平并没有其他时间去获取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