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以来,豫省大部分地区滴雨未下,
旱情一日比一日沉重。
豫西的灾民潮已开始压到巩县外围,陈三的接收营连夜加建了几排地窝子,依旧不够用。
包国维在军部地图前站了很久,指尖沿着豫西干裂的河道一路滑到郑城,又从郑城划到商都,
最后目光先后停在了滇缅和青岛两个位置。
他转身向情报部主官宋端说道,声音低沉,“给高家电,特急。绥署的最高指示——运粮,立刻。”
宋端点点头,他自然知道如今的豫东面临着什么,
而后立即转身离去,用秘密通道紧急向位于泰国的高家本部传送了消息,
高家如今在东南亚站稳脚跟,本就是包国维暗中扶持的结果。
当年他直接派人派款,让高家在南洋开下第一批仓库和码头,如今,那些仓库里堆着成万吨的稻谷与面粉。
电报送到泰国清迈,高家当晚就开了家族会议。
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定下两条路:
第一条,是借国府近年大力开的滇缅公路,
将粮食从仓库往内陆起运,经密支那一路北送入滇,再入川转入中原豫省。
只是,这条路工期尚未全通,沿线安全形势也不稳,尤其是缅北的山地地带,
土匪和当地武装随时可能截断道路。
第二条,则是之前经营的老路线——
把粮食伪装成军资物资,从泰缅越三国的仓库海运至上沪,
再由上沪借第四师团的关系以军资运往青岛港,
青岛方面则是沿鲁省干线,层层打点,运到豫省境内。
这一条路线虽然花费惊人,但从仓储到关卡的关系网打点都已熟稔,几乎一路绿灯。
高家最终回电:两路并行,滇缅作试运,青岛海运线主攻。
批两千吨面粉,成本不计,先压进豫东,等候包国维调度。
……
青岛至豫省的那条老路子,在这一年里被迫做了调整。
日军在占领区的经济政策悄然转向——他们在华北打了几年仗,粮、煤、棉、盐样样得靠南边和日本本土输血,
财政早已吃不消。
为了让这片土地自己养活自己,他们开始着手所谓的占领区经济复苏,
要一步便是把华北的资源、贸易和运输全部收拢到自己手里。
在去年夏,驻济南的第四师团奉命成立经济勤务部,并在鲁省南部设立区域补给站试点区,
名义上是方便物资集散,实则是把所有运输线的咽喉卡在自己手里。
凡是经由胶济铁路、津浦铁路南下的物资,不论是军用还是民用,
都必须先在补给站存储和转运。
这座补给站的核心,就设在鲁南的江阳城——一个本来只是河港小城的地方,
因为地处津浦铁路枢纽,被改造成了华北南下物资的中转腹地。
辽东从青岛码头卸下的粮袋、木箱、麻包,会先经胶济铁路运到济南,再转津浦铁路南下到江阳城的补给站。
这里有日军新修的高架仓库、轨道转盘,
哪怕是一袋豆子、一桶桐油,都要在站内过秤、编号、盖上印记才能继续南运。
高家从东南亚运来的粮食就得经过这里,再西进中原。
也正是因为多了这一道关卡,从青岛进豫的运输路子成本再一次被推高,
但好处是,江阳站的路线经营得早,人脉关系早已打通,只要钱到位,
货物依旧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海边送到中原的粮仓里。
经过一整年的修筑与扩张,江阳城的面貌已然脱胎换骨。
新修的水泥马路像棋盘般延展开去,把原本泥泞狭窄的街巷劈成一条条笔直的格子,
沿着铁路和河岸,灰白色的高架仓库一幢连着一幢,
吊车的铁臂在晨雾里缓慢摆动,像是为这座小城安上了忙碌的手脚。
津浦线与运河交汇的地理优势,使得这里成了物资的漩涡
——海边来的军械、粮食、煤炭、燃油,在这里过秤、装卸,
再被分流向豫省与华北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