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上面各个方面的政策都宽松了不少,当初下乡的知青们,除了少量考上大学的,其余的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回城。
因此,也不用担心招不上人。
质检部则是诸瑾天负责,生产部生产的所有药品最后都要由他把关,最后才能流通到市场上。
而陈晏初自己则负责宣传和对生产部的整改。
厂里遗留的弊端和陋习不少,很多老人上班随便干干,打个卡就走了,部分主管主任里还有一些李厂长的亲戚。
陈晏初看到员工名单,思索良久后,召开所有人开了大会:“厂子更换之际,正是缺人的时候,所以大家原本的安排,我暂时不动。”
下面有的人松了口气。
“但是,接下来一到三个月都是考察期,干得好的可以升职,干的不好会降职,如果降到基层后,还是态度不端正,将直接被辞退。”
“而且,这个考察会以后每隔三个月就要做一次,大家是升职还是降职,那就各凭本事了。”
这话一出,下面顿时议论起来了。
喊不公平的居多,基本都是在厂里呆的久的老人,本来按照资历就可以往上走一走了,新规则一出,基本打破了大家原本的设想。
陈晏初也不跟他们废话:“不愿意可以随时走,愿意的,去人事那里重新签订劳务合同。”
这又不是国营企业,哪有什么一辈子的铁饭碗。
大家顿时没了声响,他们做了半辈子工人,走了能做什么呢?更何况每个人都上有老下有小的。
见没有异议,陈晏初就让新招的人事给大家讲解了公司晋升制度,以及日后的规章制度。
基本都是沿用以前在现代上班那一套。
毕竟当了这么多年社畜,对如何制定公司制度还是了如指掌的。
规章制度虽然比以前严苛,但他也不是周扒皮。
在京市,正常的工人工资一般是25-40不等,他新定的薪水,一个月最低也有35块钱,干得好了,还有年终奖金发,需要加班加点了,还有加班补贴,只要好好干,整体算下来,不比外面的差。
见生产部安顿好了,他就开始筹划药厂的产能。
这些机器大多是生产西药的,目前厂里西药不需要那么多生产线,他得砍掉一些留在另外两部分上。
那就还得买机器,继续招人,按照他的规划,这个产能还是有点小。
陈晏初在药厂转了一圈,心里大致有了规划。
但一说起扩大规模,诸瑾东还是有些担忧:“咱最近出门办事,不管去哪,都带着养生礼盒,确实是有些效果,现在很多干部领导都主动打电话来咨询购买。”
“但这毕竟只是小范围的传播,你再扩大生产,积压太多,卖不出去了怎么办?”
本身有些补药的保质期都不长。
陈晏初笑了:“谁说我要光靠他们了。”
“就靠他们口口相传,得传到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