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谁来补缺?他们来就行
这样的手法是没有人想到的,但效果也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好。
看一个个文臣对上朱福宁的眼神,朱福宁说什麽是什麽,他们听话照做的态度,这还是平日里高高在上,全然不把他们武官放在眼里的文官?
就凭朱福宁这治住文臣的手段,认服!必须认服。
朱福宁不管武将们怎麽想,扫过其他人问:“诸位有话不妨直说。”
敢提异议的人,正在对名单呢。
几大箱的账本,还不知道要对到什麽时候。
“公主,各地县衙死的人,如何替补?”但,胡宗宪这个浙江总督必须问问朱福宁的安排,官都杀完了,人怎麽补上?
朱福宁笑笑道:“官还怕没有人当?大明朝最多的就是官。想先祖以凤阳一县人才而得天下,不过是一个浙江,还能比治一个天下难?”
话是这样说没有大错。但这样的大实话说出来,相当打击人。
“官治民,官治官,说到底还是太平久了,难免让人忘记了,这天下到底是谁天下。你们读的那些圣贤之书,何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怕是都已经抛之脑後了。”朱福宁丝毫不掩饰她对眼前发生的种种不满,若非不合适,否则她未必不想再杀上一波。
但这五天也算杀出了心中的一口恶气。
“一时半会怕是江南的书生对我不满着。所以不会有什麽人愿意自荐来当朝廷的官。我也不太相信江南这些土生土长,和官绅沆瀣一气的读书人,是以,我让东西两厂的人代掌各地政事。”朱福宁这话简直了!
在场有一个算一个,都不禁张大了嘴,不可置信的望向朱福宁。
让东西两厂的人代掌各地的政事,朱福宁知道自己在说什麽吗?
“东西两厂的人,大多数都是公公?”有人屏住呼吸小声冒出这一句,其实不太确定。
语音落下,数道凌厉的目光落在说话的那位身上。
那是一个小官。
吓得连连摆手,“我并非轻看之意,是不确定。”
“没错,东西两厂的人都是天子近侍。这麽些年,夏阁老既为首辅,最是清楚的,自太|宗继位以来,有了郑和下西洋,宫中的内侍也得以随翰林学士们一道读书识字。若说治国之道,抚民之德。
“浙江这个德性,你们也别说什麽不合适,没有这样的先例。正所谓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後于时,修今则塞于势。我只要江南安定,不出半点乱子。
“所有我安排到位的官员,三个月的试用期,三个月实行考核,不合适的换。形势所迫,行以此策,一切以稳为重,并无不妥吧?”
朱福宁不管在场的人震撼成什麽样子,她敢提出来,根本不带怕的。
太监怎麽了?
她就用他们!
哼,不服气,三个月後咱们见真章。
一群人再次语塞。
所有的情况朱福宁根本早想好了。
杀光官绅让她可以清洗浙江,接下来用太监接掌江南,这些官基本上都是太监,这事,这事前所未有。
可是大明朝里,再稀奇的事他们又不是没有遇见过。
他们想反对?
不会有人认为朱福宁是在跟他们商量吧?
呵,朱福宁全然并非想商量的架势。
“当然,倘若这些人胆敢仗势欺人,不遵法,犯上作乱,诸位可以尽诛之。”朱福宁像是想起了这一点相当重要,再补上一句。
看不顺眼的杀吧,只要他们不像样,可以随便杀。
这一刻,无人敢说朱福宁不合规矩,也没有一个敢指责朱福宁胆大妄为。
“还有别的事?”朱福宁明明白白的告诉在场的人,杀完了官绅之後,她料定浙江那些读书人一定会对她口诛笔伐,因为她做的这些事是最损害他们读书人的利益的。
以为朱福宁把官绅杀光,接下来该求他们当官?
不好意思,朱福宁手里多了去足以当官,却因为他们少了一样东西当不了官的人。
依然没有人敢吭声,而朱福宁见此想挥手让人走的,却突然问起:“粮草充足了,倭寇能灭了吗?”
这回终于轮到武将们了。
本来俞大猷要起身回答的,结果朱福宁转向严世蕃,“小阁老?”
严世蕃???
想装傻,真的想装傻,可是他不敢。
“倭寇灭不掉的原因我知道,前线也是朝堂,仗都打完了,还有你们什麽事?可是,倭寇之乱我来了如果还平不了,严世蕃,我连浙江都杀成这样了,你猜猜我接下来能干出什麽样的事来?”朱福宁昂起头同严世蕃对视,眼中渗出一层层的寒光,叫人不寒而栗。
“臣一定倾尽全力,以平倭寇。”朱福宁太疯了,简直比嘉靖还要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