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上中文>北宋:我成了赵佶 > 第205章 文进士居然能夺得武状元武举绝伦及第(第2页)

第205章 文进士居然能夺得武状元武举绝伦及第(第2页)

朝会之上的文武百官中,表情不一。

武职官员,心中高兴……

文官们心中却疑惑:

如今的赵官家为何这般急着开武举恩科呢?

而且还开创了大宋历史先河,这般重视武举考试,甚至给武举考生的待遇,都已经超过了文举考生……”

朝会上的文官为首者,太宰余深出列,启奏道:

“官家提倡文武并重,可喜可贺。

然则,武举应试之时,对武举考生如此优待,让各地官府出资赠给武举考生以路费、餐费、住宿费;这是文举考生所不曾有过的。

微臣余深,恳请官家能否也效武举之法,给明年文举考生以同样之优待呢?”

赵吉知道这位余太宰,只在为天下读书人的文举考生争取利益,无可厚非。

虽然赵吉急于通过武举选拔一批优秀的年轻将领,补充到大宋军中的基层单位,故此要增开武举并给武举考试更好的待遇,

但是,穿越者赵吉还是知道‘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道理。

国家无论是刚刚建立还是在后续的和平发展中,都是需要文臣来安定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当国家出现战事时,就需要武将稳定四方。

赵吉微微一笑,便道:

“余太宰之言,甚是有理。朕准奏!

从今往后,文举考生亦可享受官府赠给之路费和食宿费!”

余深带头叩拜道:

“官家圣明,吾皇万岁万万岁……”

朝会上的文武百官纷纷地附和,道:

“官家圣明,吾皇万岁万万岁……”

物别是朝堂中通过(文科)科举出身的文官员们,山呼万岁之声更加响亮。

这也是他们这些文官,不愿意看到大宋以后变成了“重武轻文”的真实心声。

赵吉又道:

“我大宋自立国至今,武举制已臻于规整。

武举被纳入科举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之法。

如今,诸位爱卿,对武举考试,还有何改进之策否?”

朝会上的文武百官,互视无语,心中暗想:赵官家,你都说了如今‘武举制已臻于规整’,吾等还有何改进的建议呢?

赵吉看着群臣没有意见发表,他却说道:

“如今,武举要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之法,本是为了选择文武兵法韬略皆佳之将才。

然则,朕御驾亲征东南后,观西北军中小校韩世忠以勇武过人,虽然其人未必懂得多少兵法韬略,他却以一人之勇,可冲杀进入敌阵斩敌数员大将,生擒贼首方腊。

诸位爱卿,试想一下,天下之大,若还有如韩世忠一般的乡野勇夫,参加武举,只因为还要参加【内场】考策论兵书之法,结果将会如何?”

赵吉的话,引起了群臣的深思。

向来善察圣意,也一向站在赵官家立场的领枢密院事、燕国公郑居中出列,启奏道:

“官家所言甚是。

令微臣居中,茅塞顿开!

微臣居中,抖胆请试答一下官家之问。”

赵吉点了点头,说道:“郑爱卿,你回答吧!”

郑居中道:

“我大宋开国至今,规定武举不能只考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令考生从《孙子兵法》、《吴起兵法》等兵书战策中,对答武举【内场】之策论。

试想一下,天下之大,若还有如韩良臣一般的乡野勇夫,

虽然,其武功极好,

但是,其在文墨上,甚至还不及韩良臣者,应该有不少。

如此之人,应试武举时,即便在外场弓马骑射等武艺考试中,出类拔萃;

然则,只因其还要参加【内场】考策论兵书之法,其结果便会名落孙山!”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听到郑居中的分析,深以为然地微微颔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