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他读世界军事史所知: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克里米亚战争”。
那是沙俄帝国与大英帝国、法兰西帝国为了争夺小亚细亚地区权利而展开的战争。
其战场主要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半岛。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法兰西帝国、撒丁王国,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
克里米亚战争对参战各国的火炮、枪械,甚至是水雷武器的进一步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
原因很简单,敌国研制出了新武器,我方没研究出来,在某场战役中就会吃大亏,迫使我方必须加快研制生产出更加先进的武器,投入到战争中。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即公元1854年,英国军队所装备的传统熟铁铸造的前装滑膛炮,在这场近现代战争中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亟需对现有火炮设计进行改进。
1854年年底,阿姆斯特朗公司开始进行新型野战炮的研发工作,大胆地采用后装线膛炮设计,
并创新性的采用了缠绕法工艺,即区别于之前的整体生铁铸造式火炮,而使用熟铁的外套包裹钢制的内筒……
如此设计,极大地增加了炮身的强度和韧性,可在承受相同膛压的条件下减小炮身的重量。
1855年中期,阿姆斯特朗公司的第一门火炮终于成功问世,这门火炮口径为175英寸即45毫米,弹头重5磅最初设计是3磅。
它的尾闩非常独特,采用一个立式闭气结构,并用叫做“阿姆斯特朗螺丝”的螺栓顶紧。
一门阿姆斯特朗火炮,只需要2到3名士兵便能轻易抬起。
阿姆斯特朗火炮的射程,也比红衣大炮之类的前装滑膛炮要远得很多。
在1500码即1371米的距离,阿姆斯特朗火炮都能有极高的命中率。
……
穿越者赵吉知道:阿姆斯特朗火炮在中华大地上的首次应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英法联军凭借阿姆斯特朗火炮,对阵使用老式前装滑膛炮的塘沽炮台上的清军……
在塘沽炮台之战中,英军12门阿姆斯特朗大炮,在距离900米远外向塘沽炮台开火,其炮弹能准确命中清军炮台上的大炮。
反而,清军依然还在使用明朝时引进并改造的那种前装滑膛的红衣大炮,由于它的射程远不及阿姆斯特朗大炮,清军炮军干着急却打不到入侵之敌……
之后,僧格林沁的3万5千蒙古八旗骑兵,在八里桥被英法联军的阿姆斯特朗野战炮打垮、聚歼……
赵吉畅想着,如果大宋能大量生产出阿姆斯特朗大炮,那么,何愁灭不了不可一世的金军呢?
称霸世界都不在话下。
……
此时,在这演武场上的所有人,都把赵官家起草的保密协议给签字画押完毕。
数名内侍宦官把那些保密协议呈上,赵官家扫了一眼后,对众人高声再次强调道:
“尔等已签下保密协议,有违令者,当以欺君之罪和泄露国家机密罪,严惩不贷!”
在场所有人听了赵官家的话后,众人立即叩拜,纷纷信誓旦旦地保证道:
“谨遵圣谕,绝不外传。”
“吾等绝不敢将今日之事,泄露出半点……”
赵吉听到在场众人保证不泄密的话后,他放心地点了点头。
其实,赵吉很清楚,即便有人泄密了,让金国或是辽国和西夏,得知了大宋新成立的火器制造坊,正在生产厉害的杀伤性强的火药武器,
那么只要火器制造的陈规不叛国投敌,暂时来说,火器制造坊的工匠们没有一个人能掌握某一种火器武器的全部制造流程。
这也是赵吉这位穿越者,搬运了后世工厂的流水线工作流程。
而竹火枪的发明者陈规,是青史名留的剿匪和抗金的大宋忠臣。根本不用担心他会叛国投敌。
而作为火器制造坊的副使李季是协助陈规工作的,至令他也没有完全接触全整个新式火药武器的全部制造流程。
赵吉微微一笑,对火器制造使陈规、副使李季嘉奖道:
“陈爱卿和李爱卿之能力,有目共睹,短短数月,便能让火器制造坊按朕所画出的火器武器设计图,制造出了如此厉害的火药武器,朕心甚慰。
故此,朕将二位爱卿的官职品阶提升一级,各赏绢五匹、钱一千贯。”
陈规和李季非常感动,立即叩拜谢恩……
赵吉又宣布道:“今日火器制造坊派上场演练,试射火武器的所有军兵,皆有赏赐,每人赏钱一百贯。”
……
以上封堂结束后,赵吉率领三位皇子,在数百我皇城司亲从官的保护下,离开火器试射演武场,起驾回宫……
……
赵吉回到皇宫前院的大殿,把监管皇城司事物的五皇子肃王赵枢,单独叫到面前。
赵枢今年十八周岁了,他是从去年十月开始,接替郓王赵楷监管皇城司的。
赵吉向赵枢了解完皇城最近的情况后,开门见山地问道:
“枢儿,朕今日出宫,你可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