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上中文>1986:学霸的黄金年代 > 第246章 斩获收益(第1页)

第246章 斩获收益(第1页)

自恢复高考以来,华国的大学生群体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展路径,颇有些像古代科举取士的味道,那些从北大清华等顶尖学府毕业的高材生,只要留在都燕京历练,无论是踏实肯干的务实派,还是思维活跃的务虚派,只要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就有机会鲤鱼跃龙门。

与四十年后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局面截然不同的是,八零年代的华国缺乏高端人才,又是改革开放初启,各条战线都急需新鲜血液,各级领导也格外重视培养年轻的学子,给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一批批怀揣理想的年轻人得以在改革大潮中崭露头角。

此时在座的各位领导们,就都很关注裴瑜的想法。

孙局长眉头紧锁,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你的这个判断,有些出人意料啊。现在国际形势这么紧张,中东那边局势动荡不安,你为什么认为油价会下跌呢?”

裴瑜认真地解释道:“虽然短期内中东局势确实紧张,但我觉得这种紧张情绪已经被市场过度消化了。当所有人都一致看涨油价的时候,往往就是行情反转的信号。而且从技术面来看,现在的油价已经处于历史相对高位,存在很大的调整空间。”

裴瑜的预测有参考价值,但孙局长考虑的问题更加全面。孙局长沉思片刻后,坚持道:

“你的分析我们会认真研究,但是我们考虑问题的角度可能跟你不太一样。虽然我国是原油出口国,但这只是针对原油本身而言的。实际上,我们每年需要进口大量成品油,石化类产品的进口量更是惊人。

一旦国际油价出现剧烈波动,这些下游产品的价格必然水涨船高。如果我们不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原油储备,到时候整个产业链都会受到冲击,给国家经济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这时,一直认真聆听的郭部长也点头表示赞同:“孙局长说得对。我们不能只看单一指标,必须通盘考虑整个产业链的影响。国际油价波动牵一而动全身,必须慎之又慎啊。”

孙局长说:“咱们国家底子薄、家底少啊!国际油价一涨,这个压力很快就会传递到咱们国内的工厂企业。

化肥、农用薄膜、渔网这些农资产品都要用石油做原料,到时候肯定要跟着涨价。农资一贵,种地的成本就上去了,最后粮食、蔬菜、肉蛋奶这些老百姓天天要吃的食品价格也得水涨船高。

更别提化纤了。现在市面上卖的衣服,十件里有九件都是化纤面料,要是再涨价,老百姓真的买不起了。现在纺织厂的日子就不好过,原料成本本来就高,要是再涨一波价,恐怕很多厂子都得关门。这些都是连锁反应,我们必须提前预防。”

年的华国,马路上汽车还不多,工厂和老百姓的取暖和生产用能源主要靠烧煤,不像美利坚人那样对石油如饥似渴。但化纤问题是个大麻烦,“的确良”、“尼龙”、“涤纶”、“腈纶”这些面料,全都是用石油加工出来的。

由于国内棉花、羊毛产量有限,老百姓穿的衣服主要就靠这些化纤制品。本来服装价格就不便宜,要是再受油价冲击,最先遭殃的就是纺织行业。

孙局长的担忧不无道理,但历史告诉裴瑜,现实的展跟他们的预期相反。

眼下这场争论,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说服不了谁。不过裴瑜依然尽力为之,解释道:

“孙局长,您说的这些风险我都理解,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考虑确实很重要。但您说的是一般情况下的油价波动。前阵子的市场行情已经提前消化了油价上涨的预期。如果我们现在大量买入,很可能刚一进场就要面临巨额亏损。

咱们国家现在是石油出口国,要任务应该是做好套期保值,确保国家物资供应安全。我的建议是做空头对冲,这样无论油价涨跌,我们的利润都能保持稳定。不如先静观其变,看看石油市场的走势再说。”

这个方案虽然赚不到大钱,但胜在稳妥保险。

孙局长听了有些不舒服,他把筷子往桌上一放:“我在国储局工作不假,但这个报告是要给中石化、中石油这些央企做参考的。

他们既要完成国家下达的创汇任务,又要保障民生供应,这两件事得分开来看。不能因为怕亏损就畏畏尾,该出手时就得出手。”

眼看气氛有些紧张,坐在一旁的郭部长连忙打圆场,笑呵呵地岔开话题:“好了,好了,大家都是为了国家好。

对了裴瑜,听说你最近拿到一笔不小的资金,要是让你来操作石油期货,你打算怎么布局?正好让我们也开开眼界,学习学习你的投资思路。”

与之前的领导相比,郭部长这次的口风有了明显的放松,听得裴瑜精神一振。

只要能保证资金的性质合法合规,裴瑜非常乐意做这笔投资。

系统的规则是不能利用它来谋取个人私利,鼓励用它来创造公共价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换句话说,只要裴瑜不把赚到的钱揣进自己兜里,系统就不会对她的操作加以限制。

而这批资金的来源本就是广大普通民众,裴瑜不论是选择将利润返还给投资人,还是将其用于公共项目的支出上,都能帮助恢复系统的提问额度。

在场的一些领导对大宗石油期货交易的具体操作流程并不熟悉,讨论进行到一半时,他们提议将会场转移到国储中心进行实地观摩。

汽车缓缓驶入国储中心的大门,经过门卫简单的证件检查和登记后,裴瑜被工作人员引领着穿过几道走廊。一路上,她注意到这里的工作人员比想象中要多,而且大多都是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

裴瑜最终来到了一间宽敞的会议室。刚一进门,裴瑜就看到几名交易员正手忙脚乱地在角落里架设设备。他们最优先安置的是电话,然后才腾出手来摆放桌椅和调试大屏幕。

“快点快点!线路要接好!领导们马上就到了!”一个交易员催促着。

另一个交易员拿起话筒摇了摇:“这个电话怎么没声音?坏了吗?我去隔壁再借几部。”

他跑向隔壁办公室:“同志们,能借几部电话用用吗?”

“行啊,你拿去用吧。”

“小李,大屏幕调好了没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