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坊比不得其他三坊,住的大多是穷苦人家,加上流民大部分安置在这边,故而过往之人很多。
楼牌下,有着不少的摊贩在这里谋生,尤其是各种青阳县地道小吃羊汤、油圈子、肉焙子分列街道上,更是热闹得很。
一架马车的出现,车上挂着的崔姓牌子,引得路人议论纷纷。
“这不是崔家的马车吗?怎么会来这里?”
“你忘了,昨日就来过,还送那苏二郎回来着!”
“命真好,有了崔家做靠山,以后就不愁吃穿了啊!”
“大家都是流民,他凭啥?”
“。。。”
议论声不小,老杨听得清这些嫉妒话,他自然心中有数。
毕竟这青阳县内谋生不简单,尤其是这些外来的流民,想要落脚长居极为困难,但只要是能够和那些大家族扯上关系,那就没问题了。
“老杨,走了!”
“好嘞!慢走啊!”
听到呼声,老杨放下手中事儿,去收拾桌子。
“二郎!给多了啊!”
老杨数了数放下的铜板,足足四十个之多,能够买他六七碗羊汤了。
“不多,老杨!改明儿要是再给这么多,我就去别家吃去!”
“碗筷我拿走了,改天给你送过来!”
人群中,老杨望着那离去的苏二郎,收起铜板,顿时感慨地笑了笑。
苏二郎给的比吃的多,这要是别人估计早就拍拍屁股走人了,难怪对方能够得了那崔二公子的赏识。
还用马车来接送,他就该。
“行了!行了!街坊邻居的别说二郎坏话,不然羊汤多收你们一个子儿!”
听见有客人议论苏阳,老杨忍不住说了句。
“老杨!他是你儿子啊?这么帮衬说话?”
“呵!要真是我儿子,老杨家那可是烧高香了!”
“再说羊汤都堵不住你的嘴?”
“。。。”
永安坊崔家铁匠坊,门口有县兵把守,出入皆需要通报登记。
苏阳在江铁锤的带领下,自然是畅通无阻,来到了匠坊的后院。
院中人不少,除了崔东山、崔蝉、刘海、江铁柱等崔家人外,自然还有李林甫。
“诸位久等了!”
“李大人!”
抱拳一一打了招呼,苏阳来到了李林甫等人身前。
在四角方桌上,放着两把十字弓弩,虽有些粗糙,但大致和图纸所画的没多少出入。
“二郎,这弓弩日夜赶造,终于是有了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