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上中文>大宋道医 > 6070(第7页)

6070(第7页)

十月,苏洵终于收到了一则好消息。大宋与契丹双方都同意了加岁币的条件,和议达成。苏洵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一半。

等年节过后,苏洵另一半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庆历三年正月,西夏请和。

四月,朝廷封元昊为夏国主,岁赐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吕夷简罢相,韩琦、范仲淹、杜衍等人位列宰执。外患暂平,内政待新,春风渐起,大宋的朝堂很快将迎来新的浪潮。

车厢四角的风铃叮当作响,车轮轧在黄泥路上,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辙。泥路两边散步着星星点点的绿色,那是从土里冒出头的马兰头嫩芽,它们在好奇地张望往来的车马与行人。

“这路边的马兰头看着怪嫩的,有点想喝马兰头汤了。”贵生道人摸摸肚子,让车夫把马车停下,“走,乖徒儿,咱们下车掐几把马兰头,等到了黼阴山脚,寻一家客店让他们帮忙熬一锅马兰头汤。”

苏衡看了看贵生道人的神色,确定他师傅没在开玩笑。好吧。苏衡认命地下车,陪贵生道人一起掐马兰头嫩芽。师徒俩很快把路边的野菜都薅光了。

“走吧。”贵生道人心满意足地捧着满蓝子春野菜,招呼车夫继续驾车赶路。

时隔三年,苏衡师徒再次来到黼阴山下的小镇。镇口那家客店依然开着,眼尖又机灵的店小二一看见外地来的马车就赶忙迎了上来:“客官里边请——本店提供免费的凉水饮子,一间上房一晚只需……哎哟,两位道长,原来是你们呀!”

店小二竟还认得他们。

“当然认得。您二位可是咱们小镇的大恩人!”店小二随手一甩,将手上的白色汗巾子搭在肩上,继续道,“当初您二位离开后,没过多久就来了一群道长,说是您二位的熟人,得知我们镇上没地方抓药,专程运了两大车的药材,其中一位干脆留在镇上,开起了医馆。为此,镇上的大家伙都很感激你们!”

第66章第66章使臣富弼

黼阴山小镇唯一的一家医馆,就坐落在镇中心。苏衡一进门,就看见一个熟悉的背影在药柜前清点库存。

“明月?逍遥那家伙竟把你给派过来了。”贵生道人眯眼道。

听到声音,明月忙回过身来,苏衡看清了他的脸,果然还是当年那副憨厚模样。在这里开医馆的,原来就是无名山道观住持逍遥道长的徒弟——明月。苏衡一见他便想通了来龙去脉。

定然是当初在黼阴山小镇留宿时,师傅得知此地缺医少药,便写信告知了逍遥道长。逍遥道长的信息网广布天下,很快便安排了一群道士运药来此。逍遥道长大概是想锻炼一下明月,因此便让明月留在镇上,开起了医馆。

“小苏衡,几年没见,你都长这么高了。”明月见了苏衡,很是高兴,急急忙忙从里屋端出他最喜欢的点心,用来招待苏衡师徒。

“你师傅竟也舍得把你扔到这里吃苦,瞧着黑了不少,不过——倒是胖了。”贵生道人拿起一块点心,咬了一口,“唔,这枣糕不错!”

“其实也不辛苦,镇上的百姓极好,经常给我送些鸡蛋米面,家里做了新鲜吃食,也会送我一份。我一日不知要吃多少顿,因此才长胖了。”明月挠挠头,补充道,“这碟糯米枣糕就是隔壁街的郝二娘送的。小苏衡,你也吃吃看,很香甜的!”

苏衡依言拿起一块红白相间的枣糕,轻咬一口,尝起来不像糕点的口感,倒更像粥米:“这是米糕?”

明月摇头:“是也不是。这枣糕是用糯米煮成稠粥,再加入去核的枣肉熬煮而成。”

这个做法有点耳熟。苏衡心想。

“郝二娘说,她是从范公划粥断齑的故事中得到灵感,这才做出这道糯米枣糕的。”明月道。

原来如此。苏衡也想起来了,范纯祐曾与他说过他阿父年轻时求学的故事。范仲淹曾在醴泉寺苦读三年。寺中清苦,范仲淹也囊中羞涩,为了饱腹,他就想出一个法子。每天用两升粟米煮成稠粥,过了一晚上等粥冷凝后,用刀划成四块,朝食与暮食就配着咸菜各吃两块来填肚子。

果然不同的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关注点也不同。范爷爷划粥断齑的故事在读书人眼中是刻苦读书的美谈,而郝二娘的关注点则是那四块稠粥,还因此得了灵感,研制出一道新鲜点心。

不过,这糯米枣糕毕竟是用糯米做成的,着实顶饱。一碟子枣糕,苏衡用了一块,剩下的全进了贵生道人的肚子,撑得贵生道人直揉肚子:“明月啊,你这儿有茶吗?”

“哎呀,我给忘了!”明月一拍

脑袋,懊恼道,“茶叶喝完了,我原本打算清点完药材就去买些回来的。”

“隔壁有个茶馆。”苏衡提醒道。

“那我们去隔壁买碗茶吧。”吃了大半碟枣糕,贵生道人又撑又渴,直接拍板道。

隔壁的茶馆请了个说书人在讲故事,店内乌泱泱坐满了人。苏衡三人到时,已经没有空桌了。

边陲小镇不似东京那般繁华,大大小小瓦子的遍布全城,黼阴山小镇日常的娱乐活动十分有限,听人说书讲故事,算是镇上为数不多的娱乐之一。但想听故事,镇上百姓只能来镇中心这家茶馆。说书人每日申时会在茶馆里说上一到两场,除了逢年过节,平日里是不会加场的。苏衡三人也是正好赶上说书人说书,否则其他时辰茶馆里是没有这么多人的。

就在苏衡三人打算离开时,一位三十来岁上下,身穿短打的男子起身招呼他们:“三位道长,我这儿能再加三张凳子,如果几位不嫌弃的话,可以坐我这桌。”

“那可太好了,多谢刘四郎。”明月拱手致谢,然后凑到苏衡耳边低声介绍道,“小苏衡,不知你对这位刘四郎还有没有印象了。当年你与贵生道长在此小住时,曾为镇上的百姓治过病。这位刘四郎曾因修屋顶时不小心摔下来,摔折了腿,还是你帮他接好的。”

苏衡轻轻点头。实际上,他记得自己医过的每一位病人。

“……那韩氏做了一个古怪的梦,梦中仙鹤与群雁飞舞,在庭院上空盘旋不去。就在这时,天边突然降下一道旌旗,伴随着旌旗的落下,仙鹤与群雁也纷纷降落富家院中。次日,韩氏便诞下一子。”茶馆里的说书人说至兴处,眉飞色舞,唾沫横飞,引来底下茶客的一片叫好。

“这是在说那位出使辽国,促使宋辽达成和议的富彦国的故事吧?”贵生道人“吨吨”灌下大半碗茶解了渴,又听了一会儿说书,突然出声道。

“正是。”刘四郎忙点头,为贵生道人介绍道,“咱们镇上近来最受欢迎的,便是富大人不惧危险出使辽国,以卓绝的口才辩战大辽群臣,守住关南十县,解除北境危机的故事。说书人每隔几日便要重复说上一回,大家伙儿都爱听,百听不厌。”

“听师傅说,官家原本是想升富大人为枢密副使,与杜、范、韩三位大相公一起位列宰执,但富大人坚决推辞,官家只好将准备授予富大人的副相之职改为资政殿学士。”明月虽然身在边塞,但与自家师傅并未断了联系。逍遥道长有张那可怕又灵通的信息网,对朝堂的动向十分清楚。明月虽然对这些不感兴趣,但他师傅在信中提过的他都记得。

“有一就有二。这位富大人位列宰执,是迟早的事。”贵生道人端起茶碗,慢慢嘬饮。

能被范爷爷夸赞为“王佐之才”的,当然不是什么普通人。苏衡点头,表示赞同他师傅的说法。

“官家问朝堂上的相公们,‘众爱卿谁愿使辽?’底下的相公们个个像木头人一般,无人敢上前应命。就在这时,吕相缓步上前,振声道,‘臣有一人选,愿荐于陛下!’原来,富大人曾因一事得罪过这位宰相大人。所以,这位宰相大人才会怀恨在心,想趁着此次机会,迫使富大人出使辽国。吕相究竟因何事记恨上富大人,且听下回分解!”

粗茶饮完,说书人的故事也告一段落,苏衡三人起身离去。贵生道人记挂着他的马兰头汤,干脆邀请明月一同回镇口的客店用饭:“那一篮子的马兰头可都是我与衡儿亲手采摘的,嫩得很,你待会儿可要好好尝尝。”

“是。”明月憨笑着应道。

苏衡师徒在黼阴山小镇只住了一晚,次日便乘车继续南下。临行前,明月还塞给两人一大盒糯米枣糕。

西北的战事一结束,贵生道人便想带着苏衡去开封。开封作为京师,汇聚了各行各业最顶尖的人才。苏衡若是能在名医集聚的开封也创出名气,那便能正式出师了。

苏衡得知他师傅这个决定时,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忍不住问道:“师傅,在去京城之前,我能不能先回眉山一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