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真别说,齐王看看自己的小儿子,又看看刘旋,确实觉得他们还挺配的,刘旋的模样自是不必说,田明长得也不差,两人要是站到一块的话,也当得起一句金童玉女。
但是齐王只是有心想要撮合刘旋和田明而已,又不是个傻的,听到刘旋二话不说就拒绝了他的提议,提起田明时神情里还透着几分异色的时候,齐王就猜到了这里面肯定发生了一些他不知道的事情了。
于是等到接风宴结束后,齐王就把田明留下来了:“你跟我老实交代,你跟长平侯他们之间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儿?”
田明一开始还想要装傻,可惜齐王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在他的再三逼问下,田明不得不吞吞吐吐地告知了他关于今天在街上发生的事情。
当即齐王一阵天旋地转:“你你你……你真的是要气死我啊,我有没有跟你说过长平侯他们不日就要抵达临淄,让你给我安分几日,别在长平侯他们面前露相?”
“结果你倒好,就差直接把屁股露给长平侯看了。”
一想到田明不学无术还嚣张跋扈的一面已经被刘旋他们亲眼见到了,他这个当爹的还在她面前猛夸田明,齐王就恨不得在地上找条缝直接转进去。
丢人!
实在是太丢人了!
自觉颜面尽失的齐王转身就想要找家伙什儿教训田明一顿,结果趁手的家伙什儿没有找到,身边的叔父和长子就一左一右地各自递给他一只靴子。
齐王:“……???”
田明:“……!!!!!!”
*
在齐王拿着叔父和长子从各自脚上脱下来的靴子教训次子的时候,项羽也被刘邦派人送来的一封信给气到恨不得立马冲去荥阳教训他一顿。
刘邦写给项羽的那封信的大致内容就是指责项羽臭不要脸,偷小孩儿钱就算了,偷了还不还!
刘邦在信中问:“堂堂西楚霸王连两个秦半钱都还不起吗?”
“岂有此理,他这是污蔑!赤裸裸的污蔑!”项羽被刘邦指责过他杀义帝,杀降兵,这些事情他都做过,他也认,但是没做过的事情别指望他会认。
再说了,偷小孩儿钱是什么鬼?
他堂堂西楚霸王就算真的缺钱了也不会干这么丢脸的事情好不好?
“大王,万万不可上当。”范增看到刘邦派人送来的信也生气,可仍然保留了理智,“刘邦就是故意想要借题发挥激怒你罢了,你要是上当了那就如了他的意了。”
“我们应该坚持我们一开始的计划,分兵到北边。”
代国和赵国已经落入刘邦的手中了,现在只剩下燕国和齐国,他们要是再不插手的话,等它们也一并落入刘邦手中的话,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汉军的围剿了。
“不,亚父你错了。”项羽目光沉沉地道,“我要亲自带兵前往荥阳。”
“大王!”范增闻言,下意识地开口想要再劝他,在他看来,项羽现在已经被刘邦激怒了,他这个时候不宜做重大决定。
“亚父你不必再说了。”项羽说,“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我做出这个决定并非是因为冲动。”
“韩信已经带兵平定了代、赵二国,也派使臣前往了齐国,我们现在派兵前往,无济于事,倒不如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荥阳。”
“只要我们能攻破荥阳,生擒刘邦,到时候别说燕、齐二国,只怕其他诸侯王也会相继背叛刘邦。”
“到时候优势仍然在我们这边。”
听到项羽这么说,范增就把原本想说的话给咽了回去,因为他仔细琢磨后发现换个思路的话,项羽的计划并非是不可行的。
“亚父,当日我能靠骑兵踏平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今日我也一样可以。”
项羽很清楚与其继续拖下去,倒不如痛痛快快地和刘邦打上一场,到时候鹿死谁手就各凭本事了。
项羽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范增自然不会再阻止了,只是他们压根没有想过一件事,那就是刘邦虽然主动派人给项羽送信,也主动对项羽进行挑衅,但是他的目的压根不是跟项羽痛痛快快地打一场。
第52章这两个傻蛋在搞什么鬼?
从八月底到九月底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地里的好消息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
先是刘旋分别让楚军降兵和废丘百姓在荥阳以东以及废丘种植的水稻进入了成熟期,这一收割,大家就发现了水稻的亩产量竟然比黄豆和玉米还要惊人。
之前黄豆亩产量达到八百斤的时候,刘邦他们就已经十分惊喜了,后面玉米的亩产量出来之后,刘邦他们更是激动到语无伦次。
毕竟那可是高达两千七百多斤的亩产量,换做是谁都不能不激动。
原本刘邦他们以为这已经是所有粮食作物的亩产量上限了,但是谁知道水稻的收成也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不仅比玉米的还要高,而且每亩地的收成都突破了三千斤。
刘邦到底是已经见过大世面的人了,之前有亩产量高达两千七百多斤的玉米打底,所以得知水稻的亩产量高达三千斤的时候,他虽然感到震惊,却也不至于震惊到失语。
毕竟三千斤和两千七百多斤之间也就相差了区区三百斤左右而已。
是的,刘邦他们的胃口已经被刘旋和白龙马给养大了,明明在此如果哪种粮食作物的亩产量能够高达三百斤的话,他们绝对会为之亢奋的。
但是现在?
三百斤已经不被他们放在眼里了。
要不然他们也不会在三百斤前面加上“区区”二字,更不会在三百斤后面加上“而已”二字。
然而接下来进入成熟期的土豆和红薯它们的亩产量却完全把刘邦等人都给震惊懵了——
一万两千斤!
一万四千斤!
这两种粮食作物的亩产量高到简直让刘邦等人开始怀疑人生,尤其是红薯,虽然他们早就猜到红薯的亩产量不低了,要不然刘旋在出发之前也不会对刘邦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一定要让人照顾好拿十几亩红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