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上中文>臣要善终 > 7080(第29页)

7080(第29页)

哎呀!这句话倒显得像是质疑同伴了,不好不好。

一旁的姚伏刚从惠亲王陵回来,一幅死人脸,不知在想什么。

帝师却宽容答她:

“不打紧,本就该都弄清楚的。现在可明白了?”

二十二急急点头。

倒不是托大,只是风采青都说的那样清楚了,她这个做首席的要还是不能理解,就太失职了。

……

临行前,风采青回头看了一眼又一眼。

那草蚂蚱绿油油的,像是成了真。趴在树上,隐在叶间,两根长须在轻飔中一摇一摇。

第80章同床尚能异梦,君臣争权又怎会和睦?

清明一过,户部和兵部吵了几日的粮草问题终于定了下来。

若按往例,攻打北境最是消耗巨大;

路不好走,天干,又尽是沙子,押运队伍偶尔还会遇到匪盗——这是先帝大业未成时的事,现在大概是没有了。

再加上押运粮草的人也总还要吃饭,人数又是不小,走一天就是一天的粮食;

到最后,十斤粮草算下来能到地方的竟只有一斤不到。

如此损耗,户部王尚书每每想起就一阵心中绞痛,恨不能以身代之;

因此拼着被兵部余尚书嘲讽为不懂打仗的门外汉,也要问能不能折成其他办法。

譬如,择些合适人选主持,带着银票或是其他凭证,一路上从沿途城市适度收购和领取,日积月累。

既不伤民生,又能把粮草凑足,最好的是不必支出那么多额外损耗。

须知——运的越多,消耗人力就越多,路上消耗的粮草也就越多。

虽说边境军营本有些储备,但大军拨过去可供应不了多久。

再者,就算是奉着圣旨去的,也总还是不能厚着脸皮把人家原住民的饭吃光。

总之,王尚书的诉求是:

合理压缩由国中粮库拨过去的部分,再拿出一份规划好的计划,在行军集军的路上逐步收集粮草。

既省去了许多力气,又能收到新粮。

余尚书的诉求则是:

别的不管,但是如果玩脱了让将士们吃不上饭,那就只好让把户部上下几百人都打包送去前线主炊了。

这种折换的方式并非没有先例,但实现的大多不好,关键只在一个症结:

谁负责主持收购?

想也知道,这必是一件肥差;

若是有心,油水能多到吃不了也兜不走,随便刮过几下都是金山银山。

又拿着圣人的旨,理直气壮。虽说名义上要爱护百姓,可实际上怎么收,收多少,在哪收,都有着巨大的灵活空间。

到时候自己缺着德,让皇帝偷偷背锅,下面又敢怒不敢言;

事情一结了,就可回京城舒舒服服享福——在京城外结下的仇怨,谁还能找过来呢!

因此前朝也不乏有如此创意如此雄心壮志的作为,但往往最后一核算:

明面上的账是效果不错,干干净净;

到了年底平来平去补不上的亏空,可就不知道是哪来的了。

前朝打过几次大仗,未见什么成果,国库却越打越空,也是其衰弱乃至最后灭亡的原因之一。

王霦并非缺心眼到了不知过往惨痛的程度,前朝那些烂账至今还在户部内部考核的题目里,折磨着一代代的户部新星;

但他总还是觉得:

想法是好的,只是人没选对,要是人选对了……

如今吏治清明,考核选拔上来的人才更是以清正守身为先,否则能力强出了花来也往外剔。

圣人行端坐正,下面的人自然不敢胡乱作为。

再者,陛下看着对满朝文武都是散养,实际上暗中盯的很严;

往往不及有人酿成大错就揪了出来,惩罚严厉,谨慎保持着早朝队伍的干净。

都说要想天不知,除非己莫为;

皇帝对百官的监管,基本也到了这个离谱的程度;

甚至有人担心,自己晚上吃了几口饭,喝了几口水,都用不上一个时辰就能传进圣人耳朵

如此条件下,若是找好人选,再设好监督,再算好计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