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伯益与启明争暗斗、激烈博弈之时,大禹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通过侍卫秘密传递的消息,也清楚地意识到启在豫州势力渐大,已然羽翼丰满。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大禹决定大张旗鼓地宣称要举行禅位仪式,将人族共主之位传给伯益。
随着既定日期的临近,人族都城张灯结彩,一片庄重而热闹的景象。禅位仪式当日,阳光洒在宏伟的祭坛上,伯益身着华丽的服饰,神情庄重地站在台前。
大禹虽身形虚弱,但眼神依旧坚定,他缓缓走上祭坛,将象征共主权力的信物郑重地交到伯益手中。
伯益接过信物,展开御旨,声音洪亮地宣读起来,对大禹的一生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总结,高度肯定了大禹对人族的卓越功绩。
他先提及大禹作为治水英雄的丰功伟绩,大禹改革父亲鲧的堵截治水之法,采用“疏导”策略,历时十三年,风餐露宿,带领人族民众开凿河道,成功引导黄河、长江等九条主要河流的洪水入海,形成了“九川归海”的水系格局,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人族的水患问题。
而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更是成为了公而忘私奉献精神的象征,其治水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重要标志。
接着,伯益阐述了大禹建立夏朝的开创性贡献。治水成功后,舜帝禅让帝位给禹,禹顺势创立了奴隶制王朝,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他划分九州,分别为冀、兖、青等,制定贡赋制度,规范度量衡,使国家的管理更加有序;还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常备军,极大地强化了中央集权,为人族的稳定与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文化与精神传承方面,大禹尊重自然规律,通过疏导实现水利调控,展现出的科学精神为后世农业展奠定了基础。
他本人也被尊为“华夏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其故事成为激励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世代传承。
最后,伯益引用仙贤称赞大禹“致孝鬼神,美黻冕,尽力沟洫”,被评价其功绩“九州攸同,德流苗裔”,强调大禹的治水与政治成就,不仅解决了当时的水患,更奠定了华夏文明展的根基,其精神影响延续至今。
禅位仪式结束后,大禹完成了他作为人族共主的使命。或许是上天有感于他对人族的巨大贡献,大禹得到了三皇五帝中最后一帝的功德加持。
一时间,天地间祥瑞涌现,浓郁的气运如实质般汇聚而来,将大禹笼罩其中。
在磅礴气运的滋养下,大禹的修为开始了惊人的蜕变。他从一介凡人之躯,瞬间突破成为人仙,周身散着柔和的光芒,气质也变得凡脱俗。
紧接着,他的修为如破竹之势,接连突破地仙、天仙境界,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着天地异象,引得无数人族民众纷纷跪地叩拜。
而后,大禹的进阶并未停止,金仙、太乙金仙、大罗金仙,他一路高歌猛进,势不可挡。每跨越一个境界,他的气息愈强大,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
就在众人惊叹于他的飞晋升时,大禹竟再次突破大罗金仙的桎梏,踏入了准圣境界,成为了令人敬仰的准圣高手。
但这还不是终点,大禹的修行之路依旧顺畅,他不断凝练自身力量,向着准圣大圆满境界迈进。
终于,在一场绚烂的光芒中,大禹成功成为准圣大圆满高手,其威名瞬间传遍人族小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就在大禹沉浸在修为突破的喜悦中时,人族小世界的仙贤们,包括三皇四帝以及燧人氏、淄衣氏等,纷纷现身。
他们面带微笑,眼神中满是欣慰与期许,引导着大禹进入了人族小世界的核心区域。伯益登上人族共主之位后,一心想要展现自己的治国才能,带领人族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他深知大禹留下的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局面,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既有对他寄予厚望的,也有暗中观望甚至心怀不满的。尤其是启及其拥护者,始终是他心中的一块大石。
伯益决定推行一系列新政,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同时进一步展人族。他先从经济方面入手,鼓励商业展,在各交通要道设立集市,促进物资流通,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各地商人前来交易。
为了保障商业活动的公平公正,伯益设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严厉打击欺诈、垄断等行为。
在农业上,伯益推广了新的种植技术,指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根据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种植适宜的作物。他还组织人力修建灌溉设施,确保农田能够及时得到水源灌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然而,新政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商业展政策触动了一些传统贵族的利益,他们长期垄断着部分物资的交易,新政打破了他们的垄断局面,因此对伯益心生怨恨,暗中抵制新政的实施。
而农业方面,新的种植技术对于一些习惯了传统种植方式的农民来说,接受起来存在困难,他们对新政持怀疑态度,导致推广过程缓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启在豫州密切关注着都城的动向。他看到伯益推行新政引了诸多矛盾,心中暗自思量。启深知这是一个机会,但他也明白,此时贸然行动并非明智之举。
他一方面安抚着豫州及周边四州对伯益新政不满的势力,稳定他们的情绪;另一方面,继续加强自身势力的建设,训练军队,储备物资,等待着最佳时机的到来。
伯益察觉到了启的动向,也感受到了各方反对势力的压力。他试图通过与贵族们沟通协商,调整部分政策,以缓和矛盾。
同时,他加大了对新政的宣传力度,派遣官员深入民间,向农民详细解释新种植技术的好处,并提供实际的指导和帮助。
启在豫州表面上专注于地方治理,不断提升自己辖区内的民生水平,但内心从未放弃对人族共主之位的渴望。他看到伯益推行新政引的混乱,意识到改变局势的时机或许正在逐渐成熟。
启先加强了与军队的联系,他经常深入军营,与士兵们同甘共苦,不仅亲自指导士兵训练,提升军队的战斗力,还关心士兵们的生活,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赢得了军队的忠诚。
在物资储备方面,启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同时展手工业,储备了大量的兵器、盔甲等战略物资。
除了军事准备,启还在政治上积极布局。他派遣亲信前往人族各地,与那些对伯益新政不满的部落领和地方官员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这些人或是因为新政损害了自身利益,或是对伯益的统治方式存在异议,他们在启的联络下,逐渐形成了一股潜在的反对势力。
启深知,要想成功夺取共主之位,仅靠武力和内部反对势力还不够,他还需要获得更多人族百姓的支持。于是,启开始宣扬自己的理念和抱负,强调自己若成为共主,将以百姓福祉为要目标,纠正伯益新政中的弊端,让人族重回稳定繁荣。
他的言论通过亲信和支持者在人族各地传播,逐渐赢得了一些百姓的认同和期待。
然而,启也明白,伯益并非毫无防备。伯益在察觉到启的动作后,加强了对都城的防御,同时也试图分化启的支持者。
伯益一方面对那些被启拉拢的部落领进行安抚,许以利益,试图让他们回归中立;另一方面,他在都城内加强舆论控制,宣扬自己新政的积极意义,打压对自己不利的言论。
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启和伯益都在全力以赴,各自施展手段。启精心布局,等待着最佳时机的一击必杀;伯益则努力稳固统治,试图化解危机。
就在启和伯益暗中较劲之时,人族却面临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外部威胁。北方的一个强大部落联盟,在一位野心勃勃的领带领下,逐渐崛起并开始觊觎人族的广袤土地和丰富资源。他们频繁在人族边境进行骚扰,掠夺财物,掳掠人口,边境百姓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