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将明石地方特色的审美和京城流行的风尚结合起来,用绸缎和典雅的器具将桐壶布置得一派优雅自然气息,靛蓝色的布料经过她的手中变成了故乡明石层层叠叠的浪花,在历经数朝的桐壶宫殿投下一片深蓝的海洋。
“虽然是来自地方,可明石夫人确实品位不凡,即使和尊贵的紫夫人相比,也是不落人后。”
即使是眼高于顶的贵族女官,也会为这新奇的装饰发出赞美。
淑子和秋好也慕名参观了被装饰一新的桐壶。
再次踏入这个数十年没有涉足的宫殿时,呼吸着女孩们身上的香风,淑子觉得,过往的愤懑似乎也在新来的女孩的感染下逐渐消磨了。
夸赞了明石姬的巧思之后,淑子在所有人的恭送下离开。
转头看了看当年她偷听到对话的角落,那曾经摆放着桐壶更衣旧物的地方如今成了一片汪洋,冲刷了过往的痕迹。
我愿旧世道,他日绽新颜。
就这样,在母系氛围仍然存在的平安京,不放心女儿的明石夫人干脆在宫中住了下来,和女儿出嫁前没有两样地日日住在一起。
宫中做事的女人们自然乐见其成:明石夫人不仅会新奇的装饰,还弹得一手好琵琶,堪称国手,只是本人很是谦虚低调。
要不是桐壶妃说漏了嘴,大家都不知道,不显山不露水、最是不爱为自己张扬的明石夫人竟然身怀绝技!
还是来自于祖上皇室的琵琶技法呢。
许多被淑子考试招进来的女孩因家境有限,没受到过音乐教育,而这些女孩又最是好学要强的,便纷纷跑到桐壶拜师学艺。
在众人的请求下,明石老师开始上岗。
而在热火朝天的明石琵琶学习班中,只有赘婿愁眉苦脸,不满又不敢说出来。
在桐壶坐立难耐之后,他跑到早就被芽生当做自己地盘来回折腾梨树林的梨壶,又被单方面告知:梨壶妃的母亲也要来宫中常住。
“啊,真好……”
喜提两位常住岳母的皇太子强颜欢笑。
这时候他只能尽力安慰自己:好歹不是四个岳母全住进来,知足常乐,知足常乐。
这世上,哪有这么窝囊的皇太子啊!
可能是他每天在被窝里的偷偷祈祷起了点作用吧,在宫中住了很久的明石夫人终于说要回六条院了。
“母亲怎么不多陪陪我啊?”
由于紫夫人事情不少、又经常出去交际,即使没有生育也不愿夺人所爱,桐壶妃明生从小和生母朝夕相处,感情很深,即使自己都到了可以做母亲的年纪了,还是不愿和母亲分开。
安排好女儿生活、为桐壶宫殿又更新了别出心裁的夏天限定版“繁花似锦绣球皮肤”后,明石姬摸摸女儿的小脑袋,语气慈爱:
“怎么还如此依赖母亲啊,都这么大了,以后在你的孩子面前多不庄重啊。”
看着心思单纯、完全藏不住事的女儿噘嘴,明石姬心中叹气:
皇太子的两位妃子,真是南辕北辙啊。
尚侍的侄女梨壶妃,看起来很是直率大胆,可相处下来,明石姬发现,梨壶妃看似大大咧咧的态度下隐藏的语句可谓是滴水不漏,连她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女房橘运子也是;
而自己的傻女儿明生,从小被父母养得一派天真,看着规规矩矩、举止沉稳、知书识礼,可实际上兜不住话,两下就能被翻出来老底。
以前明石姬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可是她也舍不得下力气管教:
在世俗上,自己是上嫁,每天小心翼翼生活,只怕被世人嘲笑德不配位,还要担心牵连女儿的名声。可是女儿有那么尊贵的父亲,理所应当不用怕世人言语。
再加上之前她也没想到会有尚侍的侄女和女儿当同事,现在孩子的性子也掰不回来了。
所幸有自己帮衬,就这样吧。
明石姬和女儿详细说着要回去的原因:
“六条院和二条院的繁杂事情一向是紫夫人料理,你外祖母的衣食住行也被紫夫人安顿好了,这样母亲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在宫中安心陪伴你,我们要感谢紫夫人。”
“可是最近紫夫人的舅祖父重病,她在北山寺探望亲人,无暇家事,你父亲才催我回去打理内宅的。”
“人际往来、柴米油盐,样样都需要有人看顾啊。”
本来觉得自己临时上岗这件事理所应当的明石姬说着说着,开始不满源氏:你没长手吗?你的家臣不能干吗?非要打扰我和女儿的清静!
.
紫姬的舅祖父,也就是她外祖母的兄长,当年在皇太后和朱雀病重的时候搞法事的高僧头头(就是之前称呼的舅姥爷)今年病重了。
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出来,老人到了大限之年。
“人生七十古来稀,大师活到了七十又七,已经是无上高寿了,夫人节哀。”
老人的徒弟们和源氏都劝解紫姬,可她根本听不进去,只拉着舅祖父和当年的外祖母一样无知无觉的身体流泪。
深吸一口气,源氏决定到院子里走走。
说起来,当年就是在这里,自己一眼看到了紫姬呢。
那时候她还不叫紫姬,只是被称呼为“大师的孙女”或者“尼僧的孙女”。
或者是“那个抓麻雀玩的顽皮小孩”。
“当年不识武藏野,唯有紫草牵我心。”(注)
源氏在惟光的陪伴下回忆往昔。
那个时候,紫姬还只会玩耍,陪伴自己养病的人是良清,而明石姬还是良清倾慕的女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