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宁清来到军营大帐,原来是外敌匈奴再次来袭。宁清看向杨嗣昌,语气平静:“匈奴来了,你又有什么好的对策?”
杨嗣昌略一怔忪,随即平静下来。他知道宁清一定是想起了他从前的离间计,利用挑拨敌军内部关系,制造内乱,分散其攻城力量的做法。
“陛下,臣还是认为可以采用离间计。我们可以送人潜入匈奴军中,散布谣言挑拨军心。让拓跋部和立德部产生隔阂,打起内战来。然后我们趁机派兵袭击,速战速决。”
宁清轻轻颔首,杨嗣昌的计策一如既往地精明。她清楚如果真的采用这一计策,必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就按你的计划办。你派人开始进行离间,等匈奴内乱时,我会派重兵进攻。这次一定要让匈奴人明白,我大秦的国力与军威,决不可小觑!”
“是,陛下!”杨嗣昌恭敬地点头,领命而去,开始着手进行这一离间计。
宁清目送杨嗣昌离开,内心涌起一丝复杂的感情。
每逢战事,杨嗣昌的军事才华都能大大的减轻她的负担,而这也让她对他产生一种难以割舍的依赖。
她明知自己不应过度依赖任何人,更不应产生感情,可当真正面临问题时,她还是会不自觉地去寻找杨嗣昌,去倚靠他的力量。
这让宁清对自己感到十分苦恼,却也改变不了什么。
杨嗣昌就如同她命中注定无法摆脱的牵绊,她虽想要割舍,却终究也做不到。
他们之间的羁绊从童年便开始,如今已经成为宁清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她如何告诫自己,也无法真正将其斩断。
宁清将这份感情魔障深埋心底,然后努力让自己专注于暂时的政务与战事上。
她明白这只是逃避,可她也无能为力,唯有任由时间继续流逝,希望有朝一日,这份感情能自然消失。
她知道这不可能,但她仍不愿死心,而是自欺欺人地寻找到一丝希望,然后紧紧地攥住不放。
杨嗣昌派出的间谍来到匈奴军中,开始实施离间计。
他们先找机会跟拓跋部的人谈话,暗示立德部的人眼中只有立德王,根本不将拓跋王放在眼里。
说立德王有意要摆脱拓跋王,单独和大秦谈判。
这些话很快传到拓跋王的耳中,让他对立德王产生疑惑。
拓跋王本就对立德王领导的立德部存在有所不满,立德部参战以来立下的战功让他眼红。
现在听到这些传言,更是让他产生立德王有异心的猜疑。
与此同时,间谍也来到立德部传播谣言,说拓跋王密谋要推翻立德王,单独成为匈奴主帅。
立德王本就觉得拓跋王过于骄傲自大,一向不服他的领导。
这下听到这样的消息,对拓跋王心中产生深深的不信任。
两位匈奴王背地里都产生疙瘩,又都恨对方趾高气昂。
这些既存的漏洞让他们更容易相信这些散布的流言,双方关系也日渐紧张起来。
最后在一次军议上,两人在一个小问题上赌气般发生激烈争执,彻底闹翻。
拓跋王与立德王都怒说对方背信弃义,各自率部离开军营。
匈奴大军至此瓦解,各自为战。
宁清得知消息后大喜,立刻派锐骑大军对匈奴各个分裂出来的小部队进行迅速攻击。
拓跋与立德两位王也都事后明白是上了敌人的当,可此时再想重整已为时过晚。
大军四分五裂,士气全无,很快便败在秦军的猛攻之下。
宁清在这一战终于打碎匈奴的骄气,扬名北方。
想到此战得胜全仗杨嗣昌的离间计,宁清心中不觉又升起一丝复杂的感情。
她理应高兴自己的王朝终于扬眉吐气,但却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对杨嗣昌的依赖,这让宁清感到十分苦恼。
然而现实是,在面临重大问题时,她还是会本能地寻求杨嗣昌的帮助与计策。
这份依赖似乎已经融入她的内心,她虽想割舍却又无从下手。
这让宁清对自己与对杨嗣昌都感到无比茫然,但她也明白,这一切都是她早已造下的因,今非昔比,一切已无法挽回。
她只能任凭这份感情时不时地在心头翻滚,然后将其封锁,专注于眼前。
晚上,宁清在大帐里和众多大将一同举行庆功宴,气氛热烈而兴奋。
宁清看着四周兴奋的面孔,心中虽也有成就感与喜悦,但更多的是无奈。
她明白这只是暂时的胜利,匈奴迟早会重新崛起,这场战争还远未结束。
然而她也知道,此时必须和将士们一同庆贺,来鼓舞军心与士气。
宴会上,杨嗣昌作为这场胜利的主要功臣受到各方感激与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