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情况下,东主朱旭自然不想放弃如此大的流量。自然极为希望,杨蔓娘能够在旧书完结之后,马上续上新书!
毕竟,今时不同往日。
自从杨蔓娘的这本书,再朱雀门小报连载火了之后,其他的各家小报,也开始有样学样儿。纷纷请了市面儿上的各类话本名家,来自家小报连载。虽然因为墨瑾公子的《霸道王爷心悦我》,在上面压着,其他报房的书暂时都还成绩不显。
但时间长了,可就难说了。毕竟,一旦墨瑾公子《霸道王爷心悦我》完结之后,不能尽快推出新书。读者自然会看其他小报的话本儿,时间长了,朱雀门小报的读者,自然会被其他小报给分走。
“额。”
杨士林闻言愣了愣,他在报房做事,对上述的情况自然也是了解的。
闻言如实回朱贵道:
“大姐这些日子,晚上一直都在给新书存稿,不过,具体存了有多少字了我还不太清楚。”
“那就好。”
大掌柜朱贵闻言松了口气。
有在写稿子就好,他还担心杨蔓娘年纪小玩心重,过了一个年,就散漫下来了呢。
作为朱雀门小报的大掌柜,朱贵一直都留心着其他同行的情况。
如今,各家小报都请了人连载小说。不过,对自家朱雀门小报,暂时还没有太大的影响。
无论是《小报》那边儿请的岳阳老生,还是《新闻》那边请的清月散人,他们都是文人,文人相轻,而且又都是成名已久的老作者,自然不想学墨瑾公子这个初出茅庐之人的书,免得被人说拾人牙慧。
所以,都依旧按着各自原本的风格继续写。
但是,他们的作品质量虽然不错,可是跟杨蔓娘这种被现代广大网文读者调。教过的老油子不一样,跟她笔下节奏很快,梗很多,还狗血频发,让人等得焦急的话本儿小说比起来,这二位的话本儿,就显得有些平淡,不够看了,当然一些多年口碑积攒的老读者虽然也会买,但是毕竟是连载的,大都是买回来先放着,并不着急慢慢的看,所以,便一直都是不温不火的,并没有杨蔓娘的书那般反响火爆。
当然,汴京十七家小报,各有各的法子。不一定都和《小报》《新闻》似的反应,请成名老手连载打擂台。
比如虹桥小报,向家小报和杨氏小报,这三家小报也很有头脑。另辟蹊径,没有打擂台,反而特意找人模仿杨蔓娘的小说写法。
一个是写了一个王爷和平民小娘子的事儿,叫《霸道王爷心悦范小娘子》。另外两个个,则写的是王爷和贵族小娘子的事儿,叫《郡王美妻》和《霸道齐王心头宝》。
但是,杨蔓娘写的霸总文,虽然瞧着粗糙大胆,辞藻也不怎么华美,但想要模仿好,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那些没有经过现代大量霸总文洗礼的人,想要写出这种文的感觉其实很难。
所以,这几家小报找的这些模仿的人,一开始都磨刀霍霍,没当回事儿。觉得那墨瑾公子的话本儿没什么内涵,不就是王爷和贫民小娘子看对眼的那点子事儿嘛,都是白话文,内容除了哗众取宠也没什么特别的,自己只要愿意写,还不是手拿把掐,轻轻松松超过对方。
可是真的拿起毛笔写起来,才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要怎么写?写什么?霸道王爷?难道自己笔下的王爷也霸道?那小娘子呢,小娘子也怀个身孕?可是这样,岂不是重复了,有拾人牙慧之嫌?
那不如,就写个温文尔雅的王爷?可是要怎么设计情节?之直接把小娘子直接娶到府里,甜甜蜜蜜?可是这似乎又太短了,没什么过程,似乎两三万字就能写完了?
这些人到底还是吃了没上过网的亏,总共也只看过杨蔓娘的这一本霸总小说,自然想不出现代那些耳熟能详的各种替身梗,失忆梗,真假千金梗,虐恋情深,破镜重圆,先婚后爱的狗血梗。而眼界和信息量不够,当然便很难有宽广的思路和套路。同理自然是写不出什么吸引眼球的东西,最多只能模仿的形似。
这也就导致了,很多读者,一开始会因为题材的原因被大量吸引进来,但是又会因为看了小说的具体内容,而很快的提桶跑路,然后骂娘。
写到最后,追读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惨遭滑铁卢,反倒让自家小报的口碑和销量都下滑了。
大掌柜朱贵一想隔壁的虹桥小报折腾了一圈儿,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便忍不住心情大好,抬手拍了拍杨士林的肩膀道:
“正好,今儿中午吃罢饭,咱们一道去你家拜访你姐姐,看看能有多少稿子。”
“是,大掌柜。”
杨蔓娘今儿个写了一上午的新书稿子,中午便和老三杨盼娘点了孙家荣店的外会,羊肉素粉汤,麻腐鸡皮和素烩什锦菜在家吃。
自从之前大年三十开始申请上半日工之后,杨蔓娘也渐渐习惯了每日晚起。加上手头宽裕了,便再也没有申请上过全天工。
俗话说的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后面新年休假之后。再去楼里,要上全天工反倒是不习惯了。再加上,如今新话本儿《梦回盛唐》即将开文。因为这本书是参与分成,所以报房那边儿对字数要求也多了一倍,几天上工下来,便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忙不过来。
所以思量了一番,昨儿个上午,杨蔓娘便去矾楼,跟西楼大管事曹顺心辞去了自己三楼的差事。
好在,矾楼年后又招了不少人,倒是不缺她一个,大管事曹顺心也没为难,很痛快的便放人了,只让她下个月初一过来结工钱就是。
“大姐,你要是早告诉我这事儿,我去矾楼给你顶班儿多好,一个月五百文呢!”
杨盼娘吸溜了一口碗里的素粉,有些可惜的道。
大约是小的时候穷怕了,杨盼娘便总有些财迷,也不知什么时候,养成个哪怕灶膛里的银子,都想抓出来花的性子。
自从昨儿个知道杨蔓娘辞了矾楼的活计,便一直念叨着想要替她。
“不成,你的事儿我自有安排。”
杨蔓娘倒不是不愿意让妹妹杨盼娘去矾楼顶班,只是这事儿确实行不通。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矾楼侍女的活计,也自有替补的规矩。杨蔓娘猜测,自己离开之后,在三楼侍候的八成是吕小娘。当然这也不绝对,大管事曹顺心也有可能从其他几栋楼楼调人过来,这都说不准的。
像杨盼娘这样外头去的,是不可能去三楼侍候,也不可能拿到五百文的。就算顶替自己上工,最开始都只是跑腿儿的,一个月工钱只有一百文,活计还累。
她才不过虚岁十一岁,实在不是一个好去处。
“那大姐,你准备让我做什么呀?”
杨盼娘放下手里的筷子,眼睛亮晶晶的道。
大宋平常人家的小娘子,去做工补贴家用的不少。如今家里虽然宽裕了一些,杨蔓娘也给她零用钱,但杨盼娘还是渴望和哥哥姐姐一样,能自己赚钱。
“那要看你自己喜欢什么了,不然就去学一门手艺。”
宋朝的妇女,并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尤其是贫民女子,很多早早就步入了社会,干活赚钱挣嫁妆。而很多殷实人家,虽然不需要女儿自己赚钱挣嫁妆,也不吝培养女儿的生存技能,很多人家都送自家闺女拜师学艺,比如做厨娘,点茶分茶娘子,梳头娘子,绣娘,医女等。
杨蔓娘倒不至于让十一岁的小孩子去赚钱养家。不过,她也不会把杨盼娘养成一个不知人间烟火的傻白甜,有一技之长还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