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盼娘一个不妨,被对方压在铺沿儿上,挠的浑身痒痒,上气不接下气儿。
连忙识时务的求饶道:
“好姐姐,我开开玩笑的,你就饶了我这一宗儿吧,赶明儿请你喝王家铺子的香引子!”
一个寝房的小娘子,每日一道学艺,一道吃饭玩乐歇息。
开开玩笑是常有的事儿,陆甜水自然不会真的生杨盼娘的气,闹了一会子,见她招架不住了,就丢开了手。
哼了一声,借坡下驴提起了条件:
“这次暂且饶你一回,不过想要我消气,王家铺子的香引子可不够,你明儿还得请我吃砂糖冰雪冷元子!”
杨盼娘起身作揖。
眼珠儿一转。
拖着长长的调子,细声细气的:
“遵命!贵妃娘娘!”
“啊,你个死小娘!”
陆甜水顿时炸毛。
“哈哈哈”
寝房里再次充满了快活的气息。
第66章
《梦回大唐》是如今汴京城最火的话本儿。
虽然已经结局了,但热度依旧不减。
而且其最终的结局,不光在市井中引起了广泛讨论。很多人都讨论《梦回大唐》的时候,还会带上之前的那本《霸道王爷心悦我》。
比较两者,哪个更出色。汴京城的各家小报,也纷纷腾出专门的版面,就话本儿的最终结局做了点评。
比如《新闻》上面的标题就是《黄粱一梦终须醒,南柯一梦尽浮生》,撰稿人叫做“他山之石”。
“黄粱一梦终须醒,南柯一梦尽浮生。这两句诗颇含禅意,道尽了人生如梦之真谛。黄粱一梦中,卢生一枕黄粱还未熟,而时间已经过去了。而南柯一梦里淳于棼梦入槐安国,在那里一辈子享尽了世间的荣华富贵,一觉醒来却发现是一场空幻,世事已经经历了许多沧桑之变。
而雪梦萧穿越大唐,也是如此,在鄙人看来,这场穿越是一场荒诞而唯美的梦,人生如梦,富贵无常。显然造梦者墨瑾公子怀揣悲悯之心,这个梦是如此的凄美深沉,如烟似雾,丝丝缕缕,让人痛彻心扉。
很多看官都喜欢拿墨瑾公子的前一本《霸道王爷心悦我》和《梦回大唐》相比,认为后者更好,更发人深思。
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就像喜欢饶骨头的,不在乎各家店子的汤料味道到底多雷同。爱喝香引子的人,会认准一家摊子的味道难以忘怀。这本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个人的口味罢了,比较起来毫无意义。
不过在我个人来说,我也更喜欢《梦回大唐》。无他,但为穿越二字尔。
穿越一词,自从在墨瑾公子的新书出现之后,几乎是风靡了整个汴京,出门和友人喝茶,三个人里,必有两个是讨论此事的。
这些题外话暂且不提,我们且细品《梦回大唐》。犹记得此书刚刊登前三章的时候,那种震撼和新奇。最初穿越的雪梦萧,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大宋小娘子,但却清冷而明媚,勇敢且从容。锋芒毕露,像一把出鞘的宝剑,充满了戒备和攻击性。
但是等后来融入到了武德年间的宫廷,她便渐渐的放松下来。用大宋的智慧造福大唐,整个人谦虚好学,读书习武。这个时候的她既有唐女的明媚洒脱,又有大宋女子的温柔婉约,或许是了解历史的缘故,整个人还带着一丝超越年龄的成熟,显得有些矛盾和表里不一。当然,也恰恰因为这样矛盾和表里不一,吸引了太子和秦王这样的人中之龙。
墨瑾公子虽是女子,却笔力老辣,也显然读了不少史书,书中并没有一味的描写小情小爱,而是带着我们,跟随着雪梦萧的脚步和目光,一起走进了武德年间的大唐宫廷。
李渊,李建成,李世民,驸马柴邵,长孙无忌,李孝恭,尉迟敬德,程咬金,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唐初的文臣武将,如同一幅历史的画卷,缓缓的展示在我们面前,他们不再是史书上的一个符号,而是那么的真实且充满喜怒哀乐,那浓郁瑰丽的色调和步步紧逼的剧情,在墨瑾公子的一支妙笔下,交织在了一起,从最初的轻盈明快,到最终弥漫出悲悯的气氛。李建成被杀,李世民继位,雪梦萧身死回到大宋。
给这大气而不失柔美,残酷而不失决绝的悲恋画上一个终结。
在鄙人看来,《梦回大唐》绝不仅仅是一本话本,而是一场被历史和毛笔描摹出来的梦,清丽而凄美。
世事虚幻,一切都会转眼成空。正如我辈年老时,方觉得吾辈身处红尘,当知世事如浮云,名利似流水,少年人唯有修心养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能超脱物外。警醒世人莫被梦中的繁华光景迷了眼,当珍惜眼前人,把握好当下的时光,方才不负此生。
吾之老友山丘尊者尝作词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莫待梦醒空悲切。”
在此,愿以此文与诸君共鉴之,同悟人生之真谛。”
而《小报》的标题,则是《梦回大唐之我见》。
从一开篇,小报的撰稿人“秋明先生”就先声夺人,直接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原文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各位看官,对于本书的结尾,就不要纠结神伤了,从历史上来说,雪梦萧必须在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就死掉,她不死,整个贞观年间的历史就都要变了。墨瑾公子显然是一个特别现实的人,不愧是官家都赞过的,对历史事件忠贞不二,笔笔都要落回实处,一笔虚的都没有,写到最后用这种方法把对方写死,让雪梦萧在大唐的历史中了无痕迹,就像不曾来过一般。
不过鄙人私以为,这本话本儿的结局如此与众不同,大抵在于当时的墨瑾公子处于一种心思郁结之中,所以,这种情绪于字里行间缓缓渗出,尤其是雪梦萧临死前才承认了对李世民的情愫,给看书之人留下永久的遗憾。哎!这样的结局,让家里的内子和女儿都伤心欲绝,连我也看得眼圈发红了,呜呼哀哉。”
“呵呵,这点评倒是有趣!”
皇宫,大庆殿里。
四个角落都放着专门降温的钧窑白瓷冰盆儿,即使是最热的三伏天,这里也清凉无比。
一名举止优雅,皮肤白皙的中年男子身穿紫袍,头戴纱帽,正坐在靠窗的檀木玫瑰椅上。
一边读着手中的朱雀门小报,一边笑着道:
“这邱明先生和他山之石的点评文章,引经据典,却又能雅俗共赏,倒是颇为有趣,似乎不像市井中人的手笔啊!”
说话之人,正是当今官家。
作为一个性格温和,且喜欢与民同乐的君主,官家每天午饭之后,都喜欢看一看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