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上中文>在北宋写小说养家 > 90100(第6页)

90100(第6页)

第94章

十一月十一,是黄历上的好日子,宜宴会、入宅、求嗣、祈福、沐浴、开市、纳财。

杨蔓娘一大清早起来,洗漱梳头罢,便换上新做的兔皮袄,去了前院。

虽然天才刚亮,但此刻的前院已经热火朝天,前院的空地上,灶台已经垒好,大锅里正烧着开水,雇来的帮工正在拿火钳燎猪头上的毛。

小厨房里,雇来的帮闲娘子正在孙婶的指挥下,分工合作,有的择菜剥蒜,有的切着早市买来的猪肉和鸡肉。

“大娘子起来了?”

见杨蔓娘进来,孙婶指了指择好的菜蔬和切好的肉片儿,笑着道:

“都是现成的东西,朝食大娘子想吃什么,我现做一碗吧!”

“热几个馒头,再烧个豆腐汤吧!”

起来太早也没什么胃口,杨蔓娘再厨房里左右打量了一番问道:

“二郎和三娘都起来了吗?”

“家里没有准备酒水,二公子起来吃罢饭,去瓦子里买招待客人的酒了,三娘子应该还未曾起来。”

“哈哈,谁说我没起来,我这不来了嘛!”

两人正说着话儿,老三杨盼娘穿着和杨蔓娘一模一样的兔皮袄,从穿堂走了进来,笑眯眯的道:

“孙婶,给我也做一碗豆腐汤,等吃罢了,我和大姐去巷子口的鲜花铺子里买些花篮回来,今儿待客屋子里可不能没有鲜花。”

宋人一年四季都离不开鲜花。多插瓶花供宴坐,为渠消受一春闲,这便是宋人风雅诗意生活的写照。

大宋的街头巷尾,遍布着各色的鲜花铺子,一枚小小的马头竹篮里,盛放的是四季的花草葳蕤。与炎热夏日的浅色花篮不同,寒冷的冬日,花篮里鲜花的色调则更为鲜艳。

姐妹俩吃罢饭,出门一进巷子口的苏家花铺子,便瞧见铺子门口的棚下,满篮子的带叶山茶花,红彤彤的,搭配着绿萼梅、腊梅、瑞香和白水仙依次插放,丰满错落的花朵,娇艳的绽放在这万籁俱静的凛冬时节,为洁白的天地增添了一抹亮色。

“哎呀,大娘子和三娘来啦!”

杨蔓娘是这家花铺的常客,正在修剪花枝的店主苏娘子笑眯眯的招呼道:

“想簪什么花,或是买花篮,插瓶,随意选就是。”

“好。”

再过一个时辰客人也就陆陆续续的到了,杨蔓娘也不耽误时间,直接选了四篮子山茶花,又选了两篮子腊梅配白水仙,两篮子插好的红梅白梅。

老三杨盼娘喜欢簪花,选了两小簇瑞香,加起来一共花了三百零三文。

“阿鹤,快出来帮大娘子把花篮送过去。”

因着选的多,苏娘子给抹了零,又转头叫后院的儿子出来帮忙送货。

“晓得了。”

不大一会儿,一个十五六岁,读书人模样的清秀少年从后院走了出来,正是苏娘子的儿子姜鹤。

推着鹿车,帮杨蔓娘把花篮装上车,脸色微红的道:

“大娘子,咱们这就走吧!”

“好,多谢你。”

杨蔓娘笑眯眯的道。

她对这个腼腆的少年挺有好感的,当然这种好感不是指男女之情,大抵算是一种对弟弟的欣赏。姜鹤在城西的太白书院读书,不同于时下的很多读书人,只读书不事生产,姜鹤每次放假回家,读书之余,都帮着苏娘子送花做事,和自家老二杨士林一样,是个很懂事的少年。

“哈哈,大娘子!我们是来早了嘛!”

才进院门,便瞧见朱旭一家,报房的刘账房夫妻俩,还有朱贵一家已经来了,众人正站在前院新搭的灶台旁,一边烤火,一边寒暄。

这就是中产宋人在自家办宴席的真实场面,没有太多的讲究,准备工作都在院子里,客人来了也都看得见,和现代农村大席有点像,在外面支起大锅,现炒现往桌子上上菜。

不像那些富贵的高门大户,十几亩甚至几十亩的宅子,宴席自然是很讲究的,都是在室内大暖阁,由丫鬟婆子们把菜肴用食盒奉上,还有专门伺候漱口擦手的侍女,根本看不见厨房忙活的情况。

“怎么会,外头冷,快进厅里喝茶说话儿吧!”

客人到了,作为主家,杨蔓娘自然要陪客的。连忙把手上的活计交给老三,客气的上前呼道万福,招呼众人进前厅。

朱旭带了夫人和大孙子还有小女儿,大掌柜朱贵则是和老妻还有小儿子夫妻一道来的,刘账房没有带旁人,就他们两口子。

孙婶已经在桌子上摆好了各色果子,杨蔓娘一边倒茶,一边招呼众人吃果子。

“大娘子,恭喜啊,你弟弟这般能干。不过今儿个怎么不见正主儿,二郎呢?”

朱旭娘子笑着道。

“他今儿”

“哈哈哈”

杨蔓娘正准备说话,外面传来一阵儿笑闹声。

正是老二杨士林买酒回来了,后面跟着报房的几个撰稿,还有七八个报房跑腿儿的小郎君,嘻嘻哈哈一起抬着两大坛子酒进了院子。杨蔓娘还在一群人中看到了熟悉的面孔,好朋友吕小娘和吕小娘的哥哥吕大郎。

连忙跟桌上的客人告罪,起身去迎。

“怎么这么迟才来?还以为你不来了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