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给了敌人反悔的时间,让人间的人触发他们。但人间只招来了许多法师,来对付她。
于是,她用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火,燃尽所有。半年后,她将所有敌人,全都杀光了,数量五千。
——这应该就是文章的高潮部分。
起因、经过、高潮都有了,小如达成了她的愿望,其实在这里结局就已经可以了。
但沈昭陵还多写了一个结局:
五年后,所有人都畏惧她,记得她,却不敢提起她的名字。
玉米地再次种起来,孩子们重新去学校上学。如果不是那个帖子和赵如冰的尸体还存在,人们简直无法相信,真的发生过。
只有阿赖这个曾经的流氓,还惦记着赵如冰,一直想要去找她,于是坐上火车,独自前往那里。
他从白天找到夜晚,终于在玉米地中间的阁楼里,看见了赵如冰。
在那里,许多女孩子围在一起,给赵如冰梳头。而赵如冰放下面前的扇子,看见了阁楼下的阿赖。
也许,阿赖从她还歪斜的门牙上,认出了她。
他们相视一笑。
自此结局。
……
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写得并不复杂。
讲了一个女孩遇到敌人之后,如何与它战斗寻求反抗,如何坚持不懈,如何以最终以极为惨烈的代价赢得最后胜利的故事。
只不过,因为有两个主角:
阿赖和赵如冰。
俩人一明一暗,性格和经历上互相对照。
导致沈昭陵用了一个“双线叙事结构”,让“阿赖的现在”和“赵如冰的过去”交织在一起,使得故事的开展带着一点悬疑奇幻元素罢了。
但故事本身的谜底和反转,都并不难猜。毕竟它不是什么正统推理小说。
其故事结构,可以被简单分割成四部分:
①开端:
阿赖看帖子。
赵如冰找工作。
②发展:
阿赖好奇帖子的内容和真假。
赵如冰遇到公司谋害,开始反击。
③高潮:
阿赖知道真相。
赵如冰鸣冤复仇。
④结局:
阿赖去找赵如冰。
两个主人公,一人一鬼,终于在同一时空相遇。
……
虽然两条线交织在一起。但是这其中,阿赖的戏份和故事很少,文章大部分,都在描写赵如冰。
可见,赵如冰才是真正的主角,那个灵魂人物。
赵如冰的故事……
若以她的视角来展开这一切的话……
那么从表面上看,这应该是一个赵如冰的“复仇爽文”,或者是“奇境冒险文”?
可这与“燃烧”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