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模仿犯以鹤田英未的写作习惯发表了一篇关于模仿作案的文章,并把它刊登在一个本身不怎么出名的报社的刊下,这样做自然是为了要营造出鹤田英未还活着的假象,毕竟当警方因为谋杀案而怀疑到一个死人身上时,自然要去找他“还魂”的痕迹。
这样看来,当警方的人分析那篇文章里的用语时,很快就会——
不,不对。
警方找的人要分析鹤田英未的笔触特点,自然是要把他以前写过的文章拿出来看,鹤田英未在大学时确实为了稿费给学校的新闻社团投了稿件,但那个时候,神宫秋明也帮着润笔过,并且最后是以鹤田英未的名义投递的。
他们若要调查,第一步就是去找鹤田英未此前写过的文章,因为时间问题,那些鹤田英未本人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已经难以找到踪迹了,但是神宫秋明帮他写的不一样,因为当时负责收稿的人是神宫秋明的崇拜者,对方是在神宫秋明透露的“我有帮他润笔”了的情况下才收下超过截稿时间发过去的稿件的。
而新闻社团刊登过的文章,是能找到原件的,也就是说,最后他们与之比较的,其实是掺杂了神宫秋明风格的鹤田英未的稿件。
真真假假。
神宫秋明的思路再次转变,他发现,如果警方请来的专家真的拿着那篇模仿犯刊登的文章和自己润笔过的文章相比较的话……其中一定有不同之处,只要他们细究下去,就会知道当年神宫秋明润笔的事情。
这件事情在当时当然没什么,但是在不明就里的后来人的眼中,那就是神宫秋明有能力这么做,而且不是第一次这么做——以死者身份投递文章的人,就变成了神宫秋明。
神宫秋明当然可以解释这其中的不同之处,可是调查的人也可以说那是因为神宫秋明的“聪明劲”使他避开了那些可疑的地方,最后伪造出一篇近乎完美的“鹤田英未式文章”。
但是种情况不是不可避免的。
警方的思路若是要从怀疑“鹤田英未死而复生”转变为怀疑“神宫秋明伪装鹤田英未犯案”的话,一定需要一个众目睽睽之下、绝对不能叫人忽视的契机——
那个可以易容的轩尼诗!
神宫秋明睡意全无,他将床头柜里的笔和纸拿出来,开始一点一点回顾福地公寓事件。
首先是走私案,这个案件同时也牵扯到轩尼诗背后的组织给他派下去的任务。而这个任务最早可以追溯到银行附近发现血迹以及枪支的案件中,当时是白鸟任三郎和伊达航负责追查的案件。
他们二人最后查到枪支走私的隐情和背后操控的□□组织时,这起案件就被转交给了搜查四课,但是搜查四课迟迟未能就枪支走私一事查出什么眉头。
直到“缝尸案”的发生,神宫秋明与他们合作逮捕了文谷优师这个被选中的剧本演出者,除了现场记者这个假扮的身份以外,文谷优师还需在模仿犯的要求下与走私枪支的组织对接。是的,神宫秋明已经知道了从大阪的论坛开始,模仿犯的身影就一直出现在他的案子里。那个顶罪的人,不过是又一个被对方洗脑的工具人罢了。真凶其实一直都是那个模仿犯。
而在这之后,搜查四课的人在抓到相关的犯人之后,偏偏又闹出来警视厅里有人当着内应偷换了DNA样本一事。
不出意外的话,神宫秋明想,那个偷换样本的罪名,到时候也会被按到他的头上去。
枪支走私一案在警视厅这边是暂时陷入了僵局不错,而有收购枪支的那个酒水组织,他们的善后工作还未完成。
这种事情既然要收尾,肯定是要顺着当时发展出来的线上的人去追查,先是查消息是否走漏,再是把关键证据握在手里。
查消息这一块,安室透不可避免地接到了这样的任务,且因为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缝尸案凶手被抓捕归案一事,走私案的风头明显被盖过去了,这更方便他这个公安调查其中的内情然后想办法完成他的任务。
同理,负责将关键证据拿到手的轩尼诗也是一样,神宫秋明之前外出旅游的那阵子,搜查四课刚好在将涉及走私的帮派人员逮捕归案,等他回来时,事情已经尘埃落定。对方既然能趁着这个时候换人出去,肯定也能顺手给神宫秋明埋几个地雷。
而轩尼诗的任务并未到此完结,作为负责收尾并趁机再攫取利益的人,他还需要将一份关键的证据拿到手——当时为走私开了方便之门的官员的姓名以及他们收受贿赂的证据。
除了组织的任务之外,早早就和模仿犯搭上线的轩尼诗同样借着这次机会制造了另一起案件,“煮尸”这个行为本身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神宫秋明知道,轩尼诗会这样做只是因为这种处理尸体的方法足够猎奇,足够引人注意,且一定会让神宫秋明本人参与破案之中。
即使神宫秋明当时不在警视厅里,在这样一起案件面前,目暮十三等人也会向神宫秋明发出求助信号。
这样算下来,他们的目的其实已经达成了一半。
可现在有个破绽,这个破绽或许还是轩尼诗主动制造的——
他可以伪装成警员的事情通过松田阵平之口,叫其他人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