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人附和:“味道也不错,酸辣开胃,我觉着能治一治我家小孩厌食的臭毛病,可惜我们那边吃不上,专门跑一趟又不值当。”
“姐,我们海隅村下周就开始做酸辣鲜海蜇罐头,说不准过几天你们那边供销社就有得卖了。”葛小菊抓住机会搭话,“你有空可以去问一问。”
“真的?要卖到我们县?不是说几个小时就会坏吗?”大姐问。
张灵给她展示桶周的碎冰,说:“有冰冷着没那么容易坏,要是放雪柜冻着能保存得很久。”
“对,我们运送的时候也会用大冰块围着罐头,运到你那边绝对不会坏。”葛小菊接过话头。
两人的完美配合解答了大姐的疑惑,她笑着说:“回头我去供销社问一问,让我小孩也尝尝。”
“姐,你家孩子在外面肯定经常被人羡慕。”葛小菊说,“你不仅能挣钱,还这么关心他,念着他,你是天下第一好母亲。”
大姐被夸得都有点不好意思了,捂着脸笑。
这一幕落在李然的眼里,他这才意识到昨天的提议有多冒昧,想挖个洞躲起来。
谁知,眼尖的于初月看到了他,朗声打招呼:“李知青,你也来赶大集啊,要尝一尝我们的粉吗?”
李然朝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下意识寻找于知乐的身影,与她对视个正着。
他斟酌几秒,走近道歉:“于同志,对不起。”
第150章
突如其来的道歉让张文心和于初月一脸茫然。
在她们眼里,这两人几天都说不上一句话,连产生过节的机会都没有就直接进入了和解的流程。
“李知青,你不需要道歉。我很高兴你能为海隅村着想,并提出见解。”于知乐回应他,“没有人永远能顾及全局,你的意见对我们来说是很宝贵的。”
她的一番话让李然放下心理负担,少了几分拘谨。
见状,于初月笑道:“大家都别傻站着了,坐下吃粉吧,我请。”
紧接着,她走到灶台前,熟练地按照每个人的口味喜好点了四份香辣鱼粉,然后掏钱付款。
没几分钟,葛小菊就用木托盘端来粉,重复一遍要求:“乐乐的加辣加豆芽,文心加辣多加海带,初月正常辣不要虾,李知青少辣豆皮换油麦菜。”
“感谢最海隅村会理账的圆脸美女初月。”张文心嬉笑道。
于初月回以相同的修辞:“不用客气,全海隅村最会讲话的副业组负责人。”
于知乐被她们逗笑,拿汤匙拨去红油舀汤,突然灵感一闪。然后她在于初月和李然之间来回切换视线,露出了微妙的笑容。
李然注意到她的动作,下意识低头看白衬衫,问:“怎么了?”
“没事,味道怎么样?”于知乐问。
李然认真点评一番,说完又觉得太啰嗦,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继续埋头吃粉。
吃完,于知乐三人还要去一趟文化馆,李然便一个人骑车回村了。
她们从文化馆借了省、县地图,还有近一个月的报纸和十几本不同行业的资料书。
回到副业组小院,三人也没闲着。张文心和于初月开始着手整理秋收晚会的初选名
单,于知乐对着地图给葛小菊二人规划路线。
大家听说那天省城的记者会来,都很积极参与,全村将近有三分之一的人报了名。
“过几天有得忙活了。”于知乐看了一眼满满当当两页名字,转头问张文心,“你选好时间了吗?”
“嗯,三号开始挖虾池,四号傍晚开始选人。”张文心应道。
于知乐点点头,说:“行,到时我把时间空出来。”
说完,她把写好的推销计划递给两人看,问她们的意见。
张文心二人比她更熟悉周边环境,商量着进行了小小的调整,定下最终方案。
讨论结束后,三人又埋头忙活手头上的其他事情。
直到下午一点多,张文心伸懒腰感叹:“终于安排好时间表了,这样既不耽误大家上工,又能尽可能多地进行排练。”
“我的账也理完了。”于初月长舒一口气。
于知乐边抬手揉脖子,边在纸上写下最后一个字,完成了辣鸡粉和豆花米线的食谱。
三人说笑着一起离开小院,到了岔路口便分开各自回家休息。
于知乐碰见戴着草帽要上山的江上清,他肤色黑了一个度,但气色看起来不错,而且身板肉眼可见结实了不少。
江上清让她等一等,跑回家拿出一封信,说是杜南枝写给她的。
于知乐拆了信边走边看,杜南枝在信里提到花溪村的池塘要养鲫鱼和鲢鱼,还储存了足量的桑叶准备试养蚕宝宝。
信的末尾,她提到村里的秋海棠快开了,邀请于知乐和朋友们秋收后到花溪村玩。
“还记得花的事呢。”于知乐喃喃自语,眼里盛满笑意。
她小心翼翼地叠好信纸,放进裤兜。
回到家,她以为家里人都午休了,轻轻推开虚掩的门,却看见周岳生搂着于迟在翻看小人书。
一大一小保持同样的严肃表情,好像在处理重大紧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