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而对他们平安巷的小家而言,开春种麦这个时间是团聚的时间,那时候小福娃出生了,大哥也回来了,多好啊。
&esp;&esp;吃了一路,逛了一路,回去直接倒头就睡。
&esp;&esp;第二日醒来时才发现了枕头底下的两个红包。
&esp;&esp;是爹娘的和阿嫂的,前者要重一些,后者稍轻,这是长者赐,不能辞,她的心里早已被这份情谊,装得满满当当。
&esp;&esp;而她只顾着贪玩,小福娃的红包准备好了却还没给呢,此时已经夜深,爹娘和阿嫂都各自歇下,还是等明日吧。
&esp;&esp;正月初一时,王书果然如约而至。
&esp;&esp;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王书”是他们离天子最近的地方。
&esp;&esp;他们虽不识字,但却也听得懂,他们的王上是在祝福他们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esp;&esp;谁不爱听吉祥话呢?
&esp;&esp;正月里的每一天,都是这般的暖意融融。
&esp;&esp;挖野菜&折耳根瘸着腿也要帮着送外卖……
&esp;&esp;过了正月,日子便渐渐从风雪里苏醒,已露早春鹅黄。
&esp;&esp;食肆是正月十五后才开始营业。
&esp;&esp;秦朝还没有元宵节这个概念,最早的元宵节也要追溯到汉代以后,据说是因为汉朝皇帝为了庆贺终结“诸吕之乱”而设。
&esp;&esp;但因为前世人们大多都是正月初七就该上班的上班,很少能有正月十五才上班的神仙公司,就算是她们有寒暑假的,也都会在正月初七以后开会的开会,开题的开题,已然开始新的一年的忙碌。
&esp;&esp;故而李卉如赌气般地给自己定了一个“元宵节过完才上班”的规矩。
&esp;&esp;她乐得歇着,每天都好吃好喝的,终于觉得有点心头闷还腻乎,于是想换个口味吃点刚穿过来时的那种豆饭藿羹。
&esp;&esp;可是,光吃豆饭藿羹,她可以,阿嫂却不行。那要怎么办呢?
&esp;&esp;这一次,她把目光投向了西山的野菜。
&esp;&esp;才开了春,光是路边就有好多小嫩芽冒出来,阿娘出门去布庄交货时,就经常会带上一把两把地回来,把它们掺进黍米中,随便一熬,就是一股散发着早春气息的清香。
&esp;&esp;她前世顶爱吃折耳根,也不晓得西山里头有没有,还有香椿、蒲公英、灰灰菜等,不光可以煮粥,做汤饼或是夹馍都很好。
&esp;&esp;可是开了春打猎的人也多了,阿爹又要忙春耕,便不能跟去年一样,和大哥一起陪她上山。反正食肆那边也歇着,她便想牵着大黑一起,再叫上阿侪,他一准乐意去玩。不过按照前世的年龄标准,阿侪未成年,要让他出门必须得到他阿爹的认可才行。于是她亲自登门以示重视,结果阿侪和他爹都很高兴,尤其是阿侪。
&esp;&esp;没等她说完便道:“好啊好啊,过了一冬,就是随便打个什么下来都肥得流油。”
&esp;&esp;而更让她没想到的是,阿侪的爹早些年还是专业猎户出身:
&esp;&esp;“阿侪,你到时候带你卉姐姐去看看咱们之前挖的那几个陷阱……”
&esp;&esp;李慧心中暗喜更甚,连声谢过后,直言自己真的问对了人。
&esp;&esp;他们商定的五日后,很快就在李卉的期待中到来。
&esp;&esp;其实爹娘他们一开始并不同意的,但耐不住她的软磨硬泡,又听说“阿侪虽小却经验老道”,这才点了头。
&esp;&esp;出门时艳阳高照,她的心情也很好。
&esp;&esp;一路上,阿侪像只才放飞的画眉那般,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esp;&esp;才进了西山,李卉便跟在阿侪屁股后头,接连从几个隐秘的陷阱里捡起了一只兔子,一只山鸡,还有一头乳臭未干的小鹿。
&esp;&esp;“啊,本来是想来挖点野菜,没想到却有这么多的意外收获……”
&esp;&esp;前世有见面分一半的说法,到了大秦,阿侪却比她想象中还要热情:
&esp;&esp;“卉姐姐,谢谢你带我赚钱,还给我发工钱,还给我吃好吃的,这些都给你……”
&esp;&esp;“我给你说哦,鹿肉味道最好,不过你要是吃的话就先腌一下……”
&esp;&esp;李卉不解,便弯下腰去挖野菜,便问他,为何她吃就要先腌一下?
&esp;&esp;“主要是腥味太重,腌过以后味道更好些。不过瞧你是等不及吃了,你便用重麻重辣的酱码了味,就上火烤来吃!我爹说,自打吃鹿肉起,便是这样的吃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