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就是现
&esp;&esp;在天气也不跟之前那般热了,放个半年,不知明年还是否能穿。”
&esp;&esp;饭后阿嫂拿着这件竹衣来找她,说话间满是遗憾。
&esp;&esp;“不若这样,等明年春天翠竹长起来的时候,我们也去弄一点篾条,让阿娘试试看能不能照着这个织一件出来?”
&esp;&esp;李卉给出这个建议并不是凭空的,因为阿娘的织布手艺确实很好,说不定能成。
&esp;&esp;见阿嫂展颜后,她心里也轻松了许多,嘴上更是止不住地道谢,“阿嫂,这些日子我不在,食肆这边才真是让你多费心了。”
&esp;&esp;“一家人,不说两家话。”阿嫂制止道。
&esp;&esp;说起食肆的生意,两个人都很兴奋和得意。
&esp;&esp;这段时日以来,阿嫂俨然就是二掌柜,她日日都早起去食肆,和阿玉、阿姳、阿侪和阿荇四个,一起白市夜市切换,生意一开始说实话有些手忙脚乱,但慢慢地也捋顺了,“我不敢说能有多少利润,但至少要保证不能让咱亏了钱。”
&esp;&esp;李卉接过账本并没有立刻查看,她不想让阿嫂觉得自己是来查账的,那样反倒让人有压力,“是亏是赚都不打紧,阿嫂,未来几日可能还得您帮我看下店里。”
&esp;&esp;她见阿嫂谈起外头的生意就眉飞色舞,而小福娃现在也七八个月,比从前大了些,看得出来这些日子阿嫂能到外头奔忙,河娘也没少帮忙。
&esp;&esp;那就干脆让阿嫂慢慢地从带娃的琐事中抽身出来,说不定还真能学会做生意呢。
&esp;&esp;至少不会像从前那样“八卦”了,除了孩子就盯着她和公子幸的事情。
&esp;&esp;瞧,她今日连公子幸的半个字都没有提起。
&esp;&esp;“啊,卉妹,你还要出去吗?”阿嫂奇怪地问。
&esp;&esp;“是要出去,不过不出远门,我得去趟西山找些松针来。”李卉如实相告。
&esp;&esp;“那这样,让你大哥陪你去。你一个人出门,我们都不放心。”
&esp;&esp;“这样也好。”李卉没有反对。
&esp;&esp;于是她就专门等到大哥休沐的一日,跨弓拉箭地,兄妹俩就上了西山。
&esp;&esp;甚至在去的路上,她都在想,如果这回真能做出来松针茶,后面形成了规模,就还要去县城里另外几座山里再去翻翻找找,说不定还会有别的收获。
&esp;&esp;结果这一去,就还真的有意外收获——
&esp;&esp;松针确实捡了不少,还在一棵枯松的树干上找到了黑色的鲜木耳。
&esp;&esp;她记起前世去“菌子大省”旅游时,不小心吃了没有煮熟的一种菌子,还十分凶险地进了医院。
&esp;&esp;病好以后,住的那个院子里的老阿妈就去山上捡了鲜木耳,要炒来给她吃。
&esp;&esp;当时她记得自己虽然病愈,肠胃却是虚弱的,并没有什么胃口。老阿妈就把鲜木耳焯水煮熟,做成酸辣口味的凉拌菜给她吃,她一下就胃口大开。
&esp;&esp;但她在摘之前还是有些犹豫,因为她怕自己像前世一样,如果吃了中毒,那简直药石无医。
&esp;&esp;可她又不想就平白浪费面前的美食,“一次少煮一点,煮熟煮透,应当无事。”
&esp;&esp;下定决心后,她就用镰刀把那一大片都割了下来。
&esp;&esp;大哥虽不懂,但见她这样,就也帮着把旁边一棵枯松根上的木耳也都割了回家。
&esp;&esp;到了做暮食的时辰,她就做了一小碗出来。
&esp;&esp;她原本是想把木耳放到灶上釜中煮的鸡汤中一起煮,但思虑了片刻,就还是重新用清水煮了一遍。
&esp;&esp;“万一有毒,不至于一整锅鸡汤都不能吃了。”
&esp;&esp;在清水中煮了一刻钟,直到她夹起来都软烂无比,就先尝了一块,觉得口感还不错,就端了过去大家一起吃。
&esp;&esp;“这道菜吃着不错,你看,小福娃也爱吃。”
&esp;&esp;小福娃许是感受到大家看她的目光,又吃了一大口。
&esp;&esp;七八个月的小孩儿,无论怎样都是可爱的,李卉还没忍住捏了捏她的脸。
&esp;&esp;席间,她又开始琢磨起要在食肆卖蘸酱木耳这道菜。
&esp;&esp;正专心思考着做法和章程,爹娘却问起她和公子幸的事情来。
&esp;&esp;因为他们知道,这一路都是公子幸的护送,在梧郡又呆了这么些日子,两个人的感情或许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esp;&esp;果然,李卉回答得十分坦荡:
&esp;&esp;“阿爹,阿娘,大哥,阿嫂,我确实心悦阿幸。”
&esp;&esp;见她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心意,阿娘便道:
&esp;&esp;“那便等他从梧郡回来,就正式到家里来提亲吧,阿卉可好?”
&esp;&esp;这一回,阿娘她们也放下了心,反倒不像从前那般苦苦相催。
&esp;&esp;李卉装作无心地道:“临走前,我也是这么跟阿幸说的。只是他说这一趟怕是要一两年才能回安县,阿娘,你们不着急啦?”chapt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