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毕竟是让大多数百姓吃上了一口饱饭,很多举措确实是魏征提出的建议。
因为其节俭的风格,百姓们将他视为清官的代表,对他的事迹口口相传,使得他的名声更加深入人心。
魏征以直言敢谏、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广泛认可而名声大噪,被誉为“千古良相”的代表。
现在魏王党人,强行把魏征的死,归咎于去年太子的打击,自然会使得太子名声受到巨大影响。
变成妥妥的大反派了。
“殿下,此事可要禀告陛下,让左右金吾卫,把这流言压下去。”
内侍文忠想了想,出了个馊主意。
李承乾摆摆手:“要这么做的话,不是孤的事情,也成了孤的事情了。”
这跟此地无银三百两有什么区别。
文忠有些急:“总得要想点办法才好啊。”
李承乾道:“这些暂且不同管,明日早朝后,孤亲自去一趟魏征府邸。”
魏征是太子太师,也就是李承乾的老师。
老师病重,弟子去看望,自然是在理的。
——
次日早朝,群臣觐见。
李承乾自然也是需要听政的。
大唐十道三百六十州的情况,都是在早朝上进行一个大概的统计汇报。
也是皇帝聆听天下状况的主要来源。
年初朝廷的工作重点,主要就是在春耕上面。
每年春耕,李世民也是要亲自参与春耕仪式,在籍田礼中,圣人亲自扶犁耕田,为天下百姓做出表率。
还有对百姓提供种子和农具,兴修水利,保障收成。
包括部分地区的减免赋税政策,官员亲自下乡督导,保护耕牛,奖励农耕模范等一系列要务。
对于农业文明来说,农耕就是一等一的大事。
三省六部都要提出策略,建议,举措,方针,一一上奏禀告。
如果遇上灾年,圣人都要向天请罪。
贞观二年的时候,长安城生了干旱,长期干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虫害。
蝗虫很快开始在各地制造麻烦。
李世民走出大内,查看粮食的灾情。
当他看到到处都是蝗虫时,他抓了几只虫子放在手心里说:“粮食是百姓的根本所在,你吃了粮食,百姓就会挨饿。”
“百姓如果有什么罪过,应当是朕这个一国之君没有做好,应该由朕来承担,如果你能显灵的话,就吃朕的心吧,把粮食还给百姓。”
说着,就要吞蝗虫,群臣劝谏,说万一吃了生病如何是好。
李世民说:“朕愿意承担百姓的所有灾难,小小的疾病怕什么?”
说完,没等群臣开口,他就吞下了蝗虫。
从那以后蝗虫就不再出没了。
文官宣扬,圣人得天垂怜,所以就收了蝗虫,这也成了李世民爱民如子的典范。
然而,蝗虫就真的消失了吗。
李承乾是知道内幕的,蝗虫是人为被‘消失’了。
指鹿为马这样的事情都能生,蝗虫被‘消失’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比如长安城出现了一名乞丐,只要把这名乞丐逐出长安,是不是就代表长安没有乞丐了。
就算是后世网络达,然而当上升到国家层面,想要把什么事情隐瞒下去,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更不用说是如今了。
这里头,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