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9章
“如今局势危急,你且细细思忖,若多尔衮大军果真南下,我大明在军事调度上,尚有哪些可倚仗之处,又有哪些薄弱环节亟待弥补?”
申湛然正在思索此事,见天子问起便也躬了躬身。
“陛下,以微臣之见,吴三桂所率之关宁铁骑战力凶悍,装备精良,实乃清军南下之劲敌。然其兵力有限,且孤悬关外,需谨防被清军迂回包抄或切断补给。”
“再者,各地卫所虽有驻军,然久疏战阵,战力参差不齐,亟待整训与调配。”
朱元检微微点头,神色凝重道:“爱卿所言甚是。那在粮草军需方面,又该如何保障?朝廷府库虽有一定积蓄,然经连番战事与内乱,已显捉襟见肘。”
申湛然拱手道:“陛下,眼下最重要的还是粮食问题。”
“虽然宋大人已经种出了土豆和红薯,但京师的粮食本就短缺。多尔衮一旦南下,前线也需要大量的军粮。要想能够剿灭多尔衮这支精锐,得先做好准备。”
“臣的想法是,可再次让江南富户商贾捐输粮草物资,许以相应恩赏与功名,以解燃眉之急。同时疏通河道,保障南方粮草可顺利北运,此亦为关键之举。”
朱元检眉头紧皱,忧虑道:“咱亦曾有此考量,然地方官员执行不力者众多,且富户商贾多有推诿观望。加之北方战乱田地荒芜,粮食产量锐减,长此以往,恐难以为继。”
申湛然沉思片刻,又道:“陛下,或许可在屯田一事上着力。于边境及内陆安全之地,组织军民屯田,自给自足,既可减轻朝廷负担,又能稳定粮食供应。且可挑选贤能之臣,专司粮草军需调配之事,统筹规划,确保物尽其用。”
朱元检眼神中闪过一丝赞许,却又沉眉道:“那南粮之事爱卿以为,谁可担此任?”
“史可法。”
申湛然毫不犹豫说出这个名字,“史大人忠义,若再让卢象升之弟卢象观协助,此事定然能成。”
卢象观。。。。。。
他倒是有些印象。
这人十五岁就中了秀才,崇祯十五年乡试第一,崇祯十六年中进士,授金溪知县,未仕,后改中书舍人,令督军饷,倒是个可用之才。
见天子没有出声,申湛然便又试探着出声,“卢象观颇有乃兄之风,忠勇兼备,此次督粮之事若办得妥当,陛下便又多了一员猛将。日后可派往军事要地,协助将领整军备战。
“还有刘宗周刘大人,他刚正不阿,可督查地方政务,整肃吏治;倪元璐倪大人擅长理财,可主理粮草军需之事。此三人若在一处,定能顺利将鞑子拦在关外。”
刘宗周,倪元璐。。。。。。
朱元检没料到申湛然推荐的竟是这两人。
不过如今大明这局势,而先前朱慈烺也提到培养将领的事,既然卢象观是可用之才,将他调入京师也不是不可。
这般想着,他眯了眯眼睛后点头,“爱卿所荐之人,咱亦有所考量。”
“然卢象观经验尚浅,需有老将辅佐;刘宗周性刚,恐与地方官员相处不睦;倪元璐虽有才,然独木难支。此事还需咱再斟酌一番,拟定详细方略。”
申湛然躬身道:“陛下圣明。此事关乎重大,自当谨慎周全。”
朱元检站起身来,踱步片刻后,又道:“咱听闻民间有诸多豪杰义士,或可招募以为国用。然如何使其甘心效命,且不致扰乱地方,爱卿有何良策?”
申湛然沉思良久,缓缓道:“陛下,可遣忠诚可靠之臣,深入民间,访查豪杰。对其晓以民族大义,许以官职厚禄,纳入正规军制,严加训练约束。同时,令地方官府配合,提供必要支持与协助,如此,或可收编民间力量,为我大明增添助力。”
朱元检轻轻点头:“此计可行。然民间力量鱼龙混杂,需谨防奸人混入,坏我大事。爱卿可与锦衣卫等密探机构协同,暗中查访,确保万无一失。”
“微臣遵旨。”
朱元检望着申湛然,眼神中既有期望,又有无奈。
“申爱卿,如今大明之命运,全系于众臣与百姓齐心协力。咱望你能秉持忠心,多献良策,与咱共渡难关。”
申湛然跪地拜倒,郑重其事道:“陛下放心,微臣愿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知遇之恩,虽死无悔。”
朱元检踱步沉思片刻,又开口道:“咱思及用人之要,不仅在其才,亦在其德与忠。像那洪承畴,咱曾寄予厚望,委以重任,然其最终降清,实乃我大明之巨痛。”
“今用人之际,如何能保所选之人忠心不二,申爱卿可有妙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