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2章
看到这一幕,张煌言连忙下马走到老者面前,和声说道:“老人家,莫怕。”
话罢,他转头对身后的士兵说:“把我们的干粮分一些给他们。”
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将干粮分发给流民。
流民们接过干粮,纷纷跪地致谢,眼中满是感激。
郑森在一旁看着,心中有些不以为然。
“这些流民,不知感恩,说不定还会趁机抢劫,何必对他们这么好?”
张煌言看了郑森一眼,说道:“明俨兄,百姓皆是我大明子民,如今他们身处困境,我们怎能袖手旁观?若不是走投无路,谁愿意抛家舍业,沦为流民?”
郑森听了虽心中不服,但也没有再说什么。
分发完干粮,众人继续赶路。
一路上,张煌言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
他深知,大明如今虽有转机,但内忧外患依然严重,百姓的生活依旧困苦。
要想真正复兴大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他现在最担心的,还是郑森。
此人确实是个将才,但就这些日子相处,他所表现出来的让他的心情十分复杂。
他的确敢打敢拼,英勇无比,但对于大局却欠考虑。
再者,他偶尔表现出的迟疑和莽撞,这在战场上都是致命的。
张煌言这般想着,便也抬头朝郑森看了过去,却又不得不将这心思压了下去。
又行了几日,他们终于抵达了京师。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还未踏入京师城门,远远便望见城门口处人头攒动,喧嚣声隐隐传来。
待他们走近,只见城门前早已聚集了里三层外三层的百姓,男女老少皆有,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热切的期待。
“看呐,是张大人、夏大人和郑将军回来了!”
人群中不知是谁率先喊了一嗓子,刹那间,欢呼声如汹涌的潮水般响起。
百姓们纷纷踮起脚尖,伸长脖子,想要一睹他们的风采。
一位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老者,在旁人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挤到了最前面。
他手中捧着一个破旧的木碗,碗里盛着不知从何处寻来的清水,眼中满是感激与敬意。
“几位大人呐,可算把你们盼回来了!听闻诸位在蜀地赈灾,救了无数百姓的性命,老汉我无以为报,这碗清水权当为你们接风洗尘!”
说着,便要将碗递上前去。
张煌言见状急忙翻身下马快步走到老者身前,双手接过木碗仰头一饮而尽,而后紧紧握住老者的手,动容地说道:“老人家,您这一碗水,比琼浆玉液还珍贵!为百姓做事,本就是我等臣子的分内之事,当不得您如此大礼。”
老者激动得老泪纵横,嘴唇颤抖着,却半晌说不出话来。
周围的百姓们见状,纷纷围拢过来。
一位年轻的母亲,怀中抱着孩子,眼中闪烁着泪光,说道:“几位小将军,我家孩子就是在成都被你们救下的,恩人啊!阿宝,快谢谢恩人。”
说罢,她怀中的孩子也奶声奶气地喊道:“谢谢大人们!”
城门口的街道两旁,摆满了百姓们自发准备的食物和茶水。有热气腾腾的馒头、香气四溢的大饼,还有自家腌制的咸菜,百姓们纷纷热情地招呼着他们。
“大人们,一路辛苦了,吃点东西再走吧!”
“快尝尝我们自家做的饭菜,虽说比不上山珍海味,但也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张煌言、夏完淳和郑森被百姓们的热情深深打动。
他们一边向百姓们道谢,一边接过食物和茶水,心中满是温暖与感动。
夏完淳当即眼眶泛红,感慨道:“百姓如此厚爱,我们定当不负所望,为大明、为百姓鞠躬尽瘁!”
郑森也收起了平日里的不羁,神色庄重地点点头。
三人在百姓们的簇拥下,缓缓朝着皇宫的方向走去。
一路上,百姓们的欢呼声、祝福声不绝于耳。
很快,众人便已到了宫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