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的军需都是相当费钱的,偏因为倭寇之乱,海上的贸易还没有办法开展,尤其让嘉靖不高兴。
不高兴的嘉靖会做的事,并不难猜,也想灭倭寇。
无奈底下的很多事情让这样一件灭倭的事总是没有办法顺利完成。
朱福宁出手快狠准,全然不给任何人反应的机会,已经迅速连倭国都灭了,这回,看谁还敢怎麽着。
接下来,没有接下来了,朱福宁定是要建立一支海军,也要再开啓海上的贸易,一应的规矩都有先例在,如何让海上的事恢复原样,给她一点时间就成。
与之而来,朱福宁也提一句,想要以後再也没有人敢打大明的主意,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建立一支强悍的军队,凡有犯大明者,杀之,杀到无人敢犯。也就可以更好的保证他们大明船只的安全。
嘉靖得了钱,有了钱,可以修他的宫殿,别人给不了嘉靖的,朱福宁给到,而且还在努力的想法子给他挣钱,他自然是不可能反对朱福宁的谋划。
内阁的这些人,他们攒着对朱福宁的不满,嘉靖哪里不懂,朱福宁在浙江干的那些事,换成别个人,他们早把人撕了!
没敢告朱福宁的状,或者强势的让朱福宁回来,都是因为朱福宁捏住他们一些七寸,再有嘉靖很明确的表明站在朱福宁这一边。
但凡嘉靖表现出丁点对朱福宁的不满,看吧,这些人就会像蚊子闻到血味,蜂拥而至。
赚钱,不能交到别人的手里,江南,沿海,还是要放手让朱福宁去干。
海不海军的,只要朱福宁能赚到钱,她想怎麽样都行。
嘉靖让人再拟诏书,朱福宁所到之处,军政大事皆以便宜行事,百官皆听调遣。
好,之前嘉靖悄悄给朱福宁的诏书上是这样写的,那是悄悄的,朱福宁只管用,外头的人不是那麽清楚。
现在怎麽样,嘉靖广而告之。
内阁大臣想反对,嘉靖问:“倭寇之乱多少年了?这麽多年一平再平,胜胜败败,多少回了?一直没有办法根除。你们告诉朕倭寇不好对付,或许还有内外勾结。朕不细问,朕只知。今倭国已亡,接下来有没有倭寇再作乱,让福宁呆上一段日子,自见分晓。正好趁这个时间,让福宁处理周边的事,你们反对,到底是不满于朕,还是不想让大明好?想清楚後再回答朕的问题。”
嘉靖那双可以看透人心的眼睛,自他们脸上划过,让他们不寒而栗。
相当于让臣子半架空的帝王,现在也在避开他们做出更有利于自身的选择。
朱福宁是一颗妙棋,相比于其他的官员或多或少总有自己的小心思,朱福宁天然站在嘉靖这一边,一直都在费尽心思帮嘉靖。
所以,想借嘉靖的手对付朱福宁,不可能。
自然,无法借嘉靖的手对付朱福宁,他们再想阻止朱福宁更难。
嘉靖的诏书很快传达天下,这一回不仅是浙江的人知道,朱福宁有便宜行事之权,军政大事都要听她的。
正好,朱福宁在福建正在彻查台湾岛上,葡萄牙人上去作威作福一事,但凡牵扯的官员,口供和各种证据,在他们相互的撕咬之下,扯出越来越多的人。
哎哟,这些人的心思朱福宁并不难猜,无非认定朱福宁不一定敢把那麽多的官员扯进来,处置了?
这是没有吃到教训?
没事,朱福宁让人查,仔细查下去,咬出来的人只要找到实证,无一例外,该怎麽处理就怎麽处理,不用担心。
这样一来,一个福建,朱福宁拿下不少的人。
朱福宁笑眯眯的问起让她派去练兵,而且加强海防的俞大猷和戚继光,“两位将军听闻台湾岛上的事,有何感想?”
俞大猷完全不想回答。
可是没有办法,他们不想管这些政务,偏朱福宁每每查听这些事也从来不避人。
不可避免,俞大猷和戚继光都听了不少。
“法不责衆。”戚继光感慨,当官的心思是真多,真以为他们这些犯事的人一多,朝廷也不敢动。
“你们看我像是怕人多不敢动手的人?”朱福宁扬眉而问,戚继光和俞大猷不约而同的摇头。
朱福宁在浙江都让人杀红眼了!
“也不对,上回我借的是百姓的手,没有亲自动手,难免让人认为,我只是一个喜欢躲在人後的人。既然如此,出卖我大明百姓,损我大明国土者,等同谋反,杀!”
没错,朱福宁对于这种把自家国土送到别人手里的人,没有半点好处,理所当然不会跟他们客气。
既然她有便宜行事之权,让人查到底,查到他们再没有供出任何一个人,杀!
不仅如此,朱福宁还相当狠,把福建这些涉案官员头颅砍下之後,一路送往北京,而且让人一路敲锣打鼓,广而告之这些官员因何被杀,举国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