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上中文>1986:学霸的黄金年代 > 第252章 国内第一人(第1页)

第252章 国内第一人(第1页)

“裴瑜啊,你这次可真是给咱们学校长脸了。一个大一新生就能在《ea》这样的顶级期刊上表论文,这在咱们学校建校一百多年来都是头一遭啊。”

厉教授终于止住了笑声,他说着说着,眼眶竟然有些红,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颤抖。

面对厉教授的真情流露,裴瑜反倒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回应了。她轻咳两声缓解尴尬,然后用客套话回答:

“厉教授您过奖了。这主要是因为学校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宽松、很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让我在大一就能接触到前沿课题,这才有了表论文的机会。”

厉教授连连摆手,脸上带着既欣慰又感慨的表情:“裴瑜啊,你这话说得太谦虚了。学校确实给了你机会和平台,但关键还是你自己有这个本事啊。”

说着,厉教授又忍不住摩挲起光洁的纸页:“你看看这论文,整整页,从理论推导到实证分析,就连参考文献都写得这么扎实。我特意对比了一下,这一期《ea》上刊登的其他文章,就数你的版面最多,说明编辑部对你的研究非常重视,才舍得给这么多版面。”

听着厉教授的夸赞,裴瑜低头看了看那本印着自己论文的期刊,心里也感到有些意外。

当初投稿时,她也没想到《ea》这么给面子,不仅快给出了审稿意见,还给了这么重要的位置和这么长的篇幅。

在论文投稿后的那段等待期里,裴瑜心里其实一直七上八下的。她担心会不会因为自己来自华国就被区别对待,会不会因为自己才大一就被质疑学术能力。

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她之前的担心有一半是对的,一半是多余的。

说对的那一半,是因为科研这个圈子里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偏见和歧视,在八零年代,同样的论文,署着亚洲名字的投稿者收到的审稿意见总是更苛刻,来自非顶尖院校的投稿往往要经历更漫长的审稿周期,这是个不能回避的现实。

但说多余的那一半,是因为这些偏见并非不可逾越。在科研这条路上,最有力的通行证永远是你的研究成果本身。你的论文写得好不好,你的数据有没有说服力,你的观点是不是有创新性,这些硬实力才是最有言权的。

厉教授和裴瑜一人手里抓着一本全英文的学术期刊,另一人拿着单独印刷的论文小册子,两个人凑在一起低声讨论。他们说话的声音不大,但脸上那种掩饰不住的眉飞色舞的表情,任谁都能看出他们此刻有多兴奋。

就连刚刚走进来的魏老师,看到这个情况也忍不住凑了过来。厉教授分给了魏老师一本期刊,把围观的同学们看得心痒难耐,眼巴巴地望着裴瑜的期刊,恨不得立刻过去一睹为快。

“哇!居然是全英文表的论文啊。”社会学系的一个女同学双眼亮晶晶地朝这边凑了过来。

这个女同学一看就是北方姑娘,个子特别高,裴瑜目测她至少得有米的个头,再加上脚上那双运动鞋,整个人都快接近一米八了,在人堆里绝对是鹤立鸡群的存在。

虽然这个高个子女生很懂礼貌,站在离裴瑜还有两步远的地方就停住了脚步,保持着恰到好处的社交距离,但架不住她个子高啊。

她只要稍微一探头,就能看到裴瑜手里那个包裹里,整整齐齐码着好几本烫金封面的英文期刊,封面上赫然印着《ea》的字样。

“对,这些都是英文的。”裴瑜抬起头看向这个高挑的女孩子,看到她那副英姿飒爽的样子,不由地笑了一下。这个女同学给人的感觉很有活力。

其实经济学的国际期刊之间也是有三六九等的。有些英文期刊就是普通的学术刊物,只要交钱基本都能,但可能会成为日后的学术污点;有的是二流期刊,审稿还算严格,不过影响力一般;有些期刊却是业内顶尖的存在,能在上面一篇文章,比在普通期刊上百篇都管用。

裴瑜觉得没必要跟这个女同学解释这些划分,毕竟人家不是学经济学的。隔行如隔山,就像她也不懂社会学领域的期刊分级一样,这些专业内的弯弯绕绕,跟外行人解释多了反而显得自己在显摆。

但是厉教授不这么想。听到有人把裴瑜的成就简单地归结为“英文论文”,他立刻像护崽的老公鸡似的站出来纠正:

“同学,你这话说得太轻巧了。《ea》可不仅仅是英文的论文,这是经济学界数一数二的顶级刊物,在全球社会科学领域都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就算在哈佛、it这样的世界顶尖学府,能在这上面文章的博士生都是凤毛麟角,本科生那更是闻所未闻。”

高个子女生被厉教授这番科普给震住了,脸上顿时浮现出尴尬又崇拜的复杂表情。她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后脑勺,干笑了两声:“原来这么厉害啊,我确实不太懂这些,真是孤陋寡闻了。听厉教授这么一说,裴瑜你简直太厉害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厉教授一听这话更来劲了,他斩钉截铁地说:“当然厉害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就是把咱们全华国所有高校的经济学本科生都拉出来比一比,在学术成就这块儿,没一个能跟裴瑜相提并论的。”

说着,厉教授还扭头问站在一旁的魏老师:“魏老师,你也是咱们经管系的教授,最清楚这个期刊的分量。咱们国内有没有哪个本科生在《ea》上表过论文?”

魏老师沉思了一下,然后非常肯定地回答:“华国还没有任何一所大学的学生,能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在《ea》上表论文,这一点我可以百分之百地确定。”

“那就是说,裴瑜是咱们国内开天辟地的第一人了,我估计啊,全世界范围内,像裴瑜这样的本科生,一个巴掌都数得过来。这样的人才,可能几十年才能出现一个,甚至几百年才能遇到一个。”厉教授说。

围观的同学们虽然之前就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件事情不简单,但听了几位老师这么详细的解释之后,才真正明白了这个成就的含金量有多重,纷纷向裴瑜投去敬佩的目光。

“厉主任,能让我也看看这本期刊吗?”就在大家都沉浸在震撼中的时候,一个看起来比较年轻的男老师从围观的人群里费力地挤了进来,向厉教授伸手要期刊看。

厉教授一看到来人,立刻认出了他:“原来是小贺啊,你是专门研究东南亚经济展的,跟裴瑜研究的领域倒是挺相近的,确实应该看看这篇论文。来来来,给你。”

厉教授一边把手里的期刊递过去,一边开始做介绍道:“裴瑜,这位是贺老师,是咱们经管系的青年才俊……”

介绍道这里,厉教授意识到了不对劲的地方,表情变得有些微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