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上中文>1986:学霸的黄金年代 > 第252章 国内第一人(第2页)

第252章 国内第一人(第2页)

按照学术界的标准来说,贺老师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他今年才三十多岁,就已经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了。

大多数人要熬到四十多岁才能混到副教授的位置,贺老师能在三十出头就达到这个高度,绝对算得上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更何况,这里可是北大啊。北大的副教授头衔,在整个中国学术界都是含金量极高的存在。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说是北大副教授,立刻就会赢得周围人的尊敬和认可。用青年才俊来形容贺老师,一点都不夸张。

但是现在,裴瑜的出现极大地拔高了青年才俊这个概念的高度。

裴瑜今年还不到二十岁,正是大多数人刚刚踏进大学校门、还在为高等数学和英语托福考试愁的年纪。

她甚至连大一都还没读完,还是个彻彻底底的新生。就是这样一个新生,竟然已经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表了长篇论文。

这意味着,就算裴瑜从今天开始什么都不做,光凭这一篇论文,她毕业后就能直接被学校留下来当老师。

然后再用个几年时间,她就能轻轻松松地越贺老师现在的职业地位。

在八零年代的华国科研界,有了一篇表在《ea》上的长篇论文,一个科研工作者基本上就可以高枕无忧地过一辈子了。

换句话说,就在刚才的这几分钟里,裴瑜已经确确实实地拿到了一个金饭碗。

不管是评职称、申请项目,还是跳槽到更好的单位,这篇论文都是最有力的敲门砖。

同样是青年才俊,贺老师和裴瑜之间的差距,就像普通的英文论文和顶级期刊论文之间的差距一样巨大,是不能够一概而论的。

厉教授心里有这样的认识和感慨,并不代表贺老师也会有同样的想法。

毕竟每个人对自己的评价都难免带着主观色彩,大部分人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别人的成就。

贺老师就是这样,他打心眼里不认为自己比裴瑜差到哪里去。

一个刚入学几个月的小丫头片子,能有多大的本事?

就算她真的表了论文,那肯定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或者是导师帮了很多忙。

他要好好看看这篇论文到底写得怎么样,凭什么凭什么就能登上《ea》。

贺老师脑子里甚至开始冒出一些后悔的念头,回想起自己那些压在抽屉底部的论文稿:

“也许是我以前做学问的态度太保守了。当初如果我也大胆一些,把自己的那些研究成果整理整理,试着投给这些国际期刊,说不定我的论文也早就表在上面了。我在东南亚经济研究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和见解,怎么就没想过要挑战一下这些顶级期刊呢?”

带着这种半是好奇、半是不服气的心情,贺老师接过期刊,翻到裴瑜论文的那一页,开始用一种近乎挑剔的眼光仔细查看起来。

这可是经济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啊,裴瑜的名字赫然列在作者栏里,这让贺老师心里很不是滋味。

“嗯,论文的整体框架看起来还不错,我得仔细读一读。”贺老师先是浏览了一下论文的标题、摘要和目录,然后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准备认真地研读这篇文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不是什么轻松的阅读任务。光是正文就有整整o页的学术论文,信息量非常大,读起来的难度比长篇小说要大得多得多。

虽然小说可能有几十万字,但那都是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读起来轻松愉快。而学术论文就不一样了,每一个数据都需要仔细分析,每一个推论都要认真思考。

即使贺老师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对相关的理论和方法都很熟悉,他也必须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慢慢读下去,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和创新之处。

站在贺老师身后围观的那些学生们,处境就更加尴尬了。由于他们的英语水平还不够过关,看裴瑜的这篇论文简直就像是在看天书一样。

虽然一些基础的英文单词他们当然是认识的,比如“eoett”(展)、“anaysis”(分析)这些常见词汇,但问题是,在这样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中,这些普通的英文单词只占很小的比例。

论文中真正的核心内容,都是用那些专业术语、学术表达和复杂句式来呈现的。什么“heteroskedastettavariabes”(工具变量)这些专业词汇,对于这些本科生来说简直就是外星语言。

即使把这些专业词汇都查出来,要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还需要对经济学理论有深入的掌握。有时候每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了。

所以这些围观的学生只能干着急,他们能看到论文上密密麻麻的英文字母,能感受到周围老师们兴奋的氛围,但就是无法理解这篇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的论文到底厉害在哪里。遇到这种尴尬情况的人不只是少数几个围观的学生。

喜欢:学霸的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dududu:学霸的黄金年代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