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上中文>历史不是爽文 > 历史是有局限性的以今看古是我们的傲慢(第1页)

历史是有局限性的以今看古是我们的傲慢(第1页)

我有太多想说却不能说的事,很多人总是喜欢拿现在,去评判过去。但是他们往往忽略过去的客观条件,过去的现实环境,过去的真实成就,过去的原始积累。

他为现在人民所打牢的基础,是我时至至今都觉得除了他,不会再有第二个人能做成的事情。

你所看到的未必真实,好好的去了解那一段历史,你会明白他做的事有多么逆天。

如果用我自己的话说,他是想彻底的还权于民,彻底重塑自人类诞生之初的社会形态,他要消灭阶级矛盾。

当我深入去了解,我震惊之余,还有遗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没有背叛他的信仰,他坚定的在人民这一边。

潮水褪去,真相终究会浮出水面。历史终将会把他推向他应有的高度。

五千年,唯此一人。

现代人有一个普遍的倾向:喜欢用今天的道德、价值观和认知标准,去评价几十年、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的人。这种做法看起来“进步”,实则是一种“历史傲慢”。因为你已经拥有了比古人更丰富的知识体系、更成熟的制度结构、更清晰的伦理体系,站在高楼看平地,自然觉得对方“愚蠢”“落后”“不堪”。

这其实是自欺。你以为你理解了历史,其实你只是把它拽到了你熟悉的地面上,从而错过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逻辑。真正理解历史的第一步,就是承认:我们与古人之间,隔着的不只是时间,还有认知结构、社会制度、生态环境与生死观念。

历史不是“落后版本的现代社会”。很多人阅读历史时的心理是:古人不懂民主、不重科学、不讲平权,那是因为“他们还没开化”。但历史不是“走向现代”的脚本,也不是所有文明都朝着今天这条路展的必然产物。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立的逻辑,古代社会不是“低配版现代”,而是“另一种可能的世界”。

秦朝严刑峻法,在今天看可能“不人道”;但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中,统一与秩序比仁慈更重要。清朝科举功名之下,却是对人性的钝化与控制。哪个更先进?其实没那么容易下结论。

你会现很多人嘲笑古人:怎么不明电灯、飞机、互联网?可问题是,那些技术的诞生背后,是数学、物理、材料学、能源系统、社会结构的积累与互动,不是靠一个天才拍脑袋就能跳出来的。

牛顿之所以能提出经典力学,是因为他站在“前人铺了几百年”的肩膀上。你穿越回秦朝,就算你知道电灯的原理,没有铜线、没有玻璃、没有电厂,你照样搞不出来。不是你聪明,而是今天的我们拥有一整个工业文明体系支撑我们的“聪明”。

道德标准从来不是静止的。用现代的“人权”“民主”“平等”去衡量历史人物,很多时候会得出“古人不配做圣人”的结论。但你要知道,道德也是“历史产物”。古人所谓的“仁”“义”“礼”,在他们看来就是天经地义,你觉得他们“封建保守”,他们也会觉得你“目无纲常”。

比如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是为权力服务,而是为社会秩序设计的伦理结构。你不能把他拉到世纪的职场来问他:“凭什么要服从上级?”这就像让一个商鞅坐在今天的辩论台上,听你讲“人的权利不可被剥夺”,他可能会笑出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还用争?”

你对历史的判断,其实是对自己价值观的投射。很多人读历史时,会有一种天然倾向:同情弱者、讨厌权谋、支持反抗、追求自由。你不是在理解历史,而是在寻找自己价值的镜像。

你看到李斯被腰斩,感慨“权臣下场总是悲惨”;看到隋炀帝穷兵黩武,就批判他昏庸;看到陈胜吴广起义,就替他们欢呼。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真的活在那个年代,你的选择也许会完全不同。你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今天观念的囚徒。

“进步”是个陷阱,它遮蔽了历史的多样性。现代社会喜欢讲“进步”,但进步不是唯一标准。你不能把所有时代都放进同一个“进步—落后”的坐标轴里,然后打分排队。理解历史的真正挑战,是你要学会进入别人的时空,不是去评判,而是去体验。

大多数人以为:历史是写下来的事情。但你必须承认,古代留下来的史料,o是由统治阶层书写、编辑和传播的。他们说谁是“忠臣”,谁是“乱贼”,基本就是“盖棺定论”,平民的声音、失败者的声音、被灭的声音,基本都被“处理”掉了。

所以,我们今天所读的历史,本身就经过了“选择性保留”和“有立场的记录”。如果你不识破这个逻辑,很容易被表象误导。你以为你在读“事实”,其实你在读一个精心剪辑后的“政治叙事”。

“如果我穿越过去”是最大的幻觉。

不少人喜欢说:“如果我穿越到汉朝,我一定能做宰相!”“如果我生在宋代,一定能搞科技革命!”但你必须明白,你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养成了认知方式、逻辑结构、语言工具,一旦穿越到没有这些基础设施的社会,你很可能活不过一个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没有户籍就是“黑户”,没有士族背景寸步难行;你不懂古文、不识律法、不会敬神,很快就被当成异类;你喝水不净、吃食不洁,说不定病死于痢疾。你以为你有知识,古人也以为你是“妖人”。你带的那些“优势”,在那套文明体系里可能完全无效。

读历史不是为了得出一个“评价”,不是非要说谁好谁坏,而是去理解那个世界的运行方式。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么选择?为什么那个制度能稳定几百年?而不是“他们怎么那么傻?”

这是一种基本的“换位思考”,一种对人类演化过程的敬畏。史学,不是拿来评判过去,而是用来审视我们自己。

历史不是教材里写死的定论,更不是评奖的材料。每一个历史问题背后,其实都对应着一个当代的问题。我们之所以关心李世民怎么治国、王莽怎么改制、岳飞怎么死的,往往是因为这些故事里藏着我们今天的困惑:什么是权力?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合理的制度安排?

所以,读历史真正的意义,不是找对错,而是借此“对照自身”,从而更明白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又可能如何改变。

有的时候,可能对于我这样一种人,和其他人比,显得滑稽甚至异类,可我始终觉得,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如果我放弃自己的信仰,那我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终有一天老去,终有一天会面对几十年后的自己。那个时候,照着镜子,我想说:“小子,你走的路是对的,没给年轻的自己丢脸。

喜欢历史不是爽文请大家收藏:dududu历史不是爽文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