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大哥说了好长一串话,大家各领各的那句,目送他出了门。
&esp;&esp;“汪汪汪!”已从小狗变成中狗的小黑,也冲出门来,冲着大哥背影叫了半天。
&esp;&esp;虽然秦军好
&esp;&esp;战,但史书上的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将士们的枯骨累起来的,而这次的河东之役,李卉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是何结局。
&esp;&esp;所以她看不得阿嫂期期艾艾却又不得不让大哥去的眼神,不知怎么,李卉想起公子幸来,“他这个差事倒好,起码不用让家里担心……”
&esp;&esp;而被念叨的公子幸,正在家中后院的鸡舍旁,重重地打了个喷嚏:
&esp;&esp;“今日不当值,爹娘,我去送鸡啦!”
&esp;&esp;大哥是吃了朝食离家的,李卉将碗筷收拾收拾,便开始准备今日晚上的食材。
&esp;&esp;基于面向中下层消费者的开店思路,她的食肆不单单只供应烤肉,还有各类的小菜,主打就是一个拓宽市场,让每一个嘴馋的人都能在食肆找到心头好。
&esp;&esp;“今日伯娘她们好像送得晚了点……”李卉边洗韭菜,嘴边也不停。
&esp;&esp;“许是路上有什么事耽搁了,再等等,不急。”阿嫂扶腰挺个大肚子慢条斯理。
&esp;&esp;“也是”,李卉见小黑到了脚边,“狗儿又长壮了?一场旱情竟没让它吃亏!”
&esp;&esp;阿嫂见她的关注点终于到了生意之外的事情上,倒也喜欢她这样的孩子气:
&esp;&esp;“一顿都没少它的,能不壮实嘛!壮实了好,看家护院才行!”
&esp;&esp;李卉知道阿嫂目前的状态喜欢伤春悲秋和迎风落泪,所以也就不接茬,话题又扯到了生意上去。
&esp;&esp;谈到赚钱,谁都兴奋。
&esp;&esp;况且她还专挑阿嫂爱听的说——
&esp;&esp;“阿嫂,你没去铺子上,不知还有之前长平街上的一些老主顾也来光顾呢……”
&esp;&esp;这话没有夸大。
&esp;&esp;尤其以梁记粥铺的熟客为最多,他们吃过卉娘的豆腐丝和肉夹馍,旱情过后,始皇帝又特意开恩,允许今年的赋税延缓到明年秋收以后。
&esp;&esp;所以食客们的心情又活泛起来,那梁老板便乐意做个顺水人情,告知了他们卉娘另起炉灶开食肆的事儿。
&esp;&esp;那些人来了,觉得她小小年纪就开了食肆,怎样都要来照顾一下生意。李卉心中感念,还要额外送他们一杯一钱的荷叶茶,但柳枝上的肉串却不会多,这样免得新客觉得厚此薄彼嘛。
&esp;&esp;“那敢情好”,阿嫂偶尔也出门去走走,她将近日听来的一则事项说于她听。
&esp;&esp;“我前几日去市集卖鱼,路过吴家食肆,里头的食客简直座无虚席”,她知道门口写的肉夹馍和豆腐干丝是卉娘的拿手菜,可买了一碟豆腐干丝来吃,却又觉得味道跟之前在家中做的不同,“你是不是帮着他们又改进了一些?”
&esp;&esp;“是啊”,李卉答得坦荡,之前说好的,帮着改良一下,也不怎么费事。
&esp;&esp;反正“帮着改进”,也是写进了当时赚的七千钱契约里的,这些都是慢慢替她的新店赚口碑呢。
&esp;&esp;因肉夹馍曾经只是小吃摊路边上的李卉首创,如今上了高端食肆的餐桌,价格贵了不说,味道也比之前更好,那些饕餮们自然也就知道了其中的关联。而那吴家食肆的少东家也是个敞亮人,直言是请李卉来改良过,还说她于庖厨很有造诣,每次食肆出新菜,都要让李卉给意见呢。
&esp;&esp;食客们多爱跟风,都想来看看到底是谁,能给吴家提意见?
&esp;&esp;又听吴老板提及长宁夜市上的卉娘食肆,也就闻着味儿来了。
&esp;&esp;生意啊,就是人情往来。
&esp;&esp;往日老板们欠她的,目前都慢慢地在还于她。生意慢慢做起来后,人情就会越欠越多,也越还越多,卉娘食肆有他们帮着造势,又加上她本身厨艺好,还爱琢磨,生意如何能不好呢?
&esp;&esp;不过,姑嫂俩都唠完了,鸡还没送来。
&esp;&esp;李卉的心又要悬起来了,估摸着时辰,她该出发去上工了。
&esp;&esp;鸡送来后还要洗和剖,还要穿串码味,家中只有阿娘和阿嫂两个,如何赶得及?
&esp;&esp;阿娘却闻声出来将忧心忡忡的她赶出家门,“你放心去,家中有我们呐。”
&esp;&esp;也只有如此了,可等李卉按时去食肆时,却发现阿娘已经开了食肆的门。
&esp;&esp;身后还跟着一个人——公子幸。
&esp;&esp;她刚张嘴问“阿娘您怎么来了”,阿娘的话便滔滔不绝,满是对公子幸的赞誉:
&esp;&esp;“哎哟,阿幸真不错!半下午送了鸡过来,就一直不停地忙活,还说要送到铺子上才放心,你阿嫂如今月份大了,我便同他一起来了,出力的主要还是阿幸,我只是帮着搭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