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李卉收敛心神,专心致志地听着她们说话,回到后厨去又多做了一些。
&esp;&esp;留了些自家吃外,其余的都装进了陶钵里,三日后吃了朝食就早早地去了食肆。
&esp;&esp;直到马车停在县衙外头时,李卉才发现,她来拜见的是平安县县令的老母亲。
&esp;&esp;她怨之前怎么没问清楚,幸好今日不是空手上的门,不然显得该有多小气啊。
&esp;&esp;进得内院,正位上坐着的那位便是老太君了,余下两边便是三位儿媳妇。
&esp;&esp;李卉与她们一一见礼,“老夫人”和“夫人”喊得她差点嘴瓢。
&esp;&esp;不过繁文缛节体现的是她的尊敬,因为席间如意阿婆将大夫人的意思转述得很明白——时下修河渠,各地的县令县丞都去了前线,老太君的寿辰总不能太过于冷清,所以才想了这么个法子。
&esp;&esp;“老身贪嘴,带累了大家伙儿,实在是……”
&esp;&esp;几位夫人和如意阿婆赶忙恭维道,“能给您老贺寿也是我们的福分……”
&esp;&esp;她过来后一看,不光是县令,县令家的三个儿子也都全部跟着上了前线,家中就剩了各房夫人和幼子幼女。
&esp;&esp;“这还真是举全国之力修渠啊,秦始皇。”李卉心中正这样想着,再看在场的各位女眷都与有荣焉的模样,又感慨了一番秦始皇的自上而下策略贯彻得这样彻底。
&esp;&esp;恭维和客套的话都说完,如意阿婆看出了李卉在大庭广众之下插不上话的窘境,便赶紧把话往正题上引:“今日李小娘子前来,是要请老太君和大夫人的示下,看生辰那日的席面可有什么喜好?若今日定了,老奴便叫后厨预备菜去。”
&esp;&esp;说着,她便给李卉使了个眼神。
&esp;&esp;李卉忙将自己提前备好的大麦米花拿出来:
&esp;&esp;“老太君,夫人,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还请不要嫌弃。”
&esp;&esp;她让阿娘提前做好了一个布兜子,兜在陶盆外头,一直抱得紧紧的,所以老太君吃到嘴里时,还是温热的。老太君吃下去后,一连说了三个“好”字:
&esp;&esp;“真是个落落大方的小女娘,来,如意,你拿给小孩子们也尝尝。”
&esp;&esp;如意阿婆退了出去。
&esp;&esp;大夫人和颜悦色地道:“这小食做得很好吃,想必其他大菜的手艺也错不了。”
&esp;&esp;说着便看了一眼老太君,见她也并未反对,便又嘱咐她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只是有一件事,最好能提前两日将席面所需食材告知我们,这样吧,到时候我再让如意婶子套了车去找你拿。”
&esp;&esp;到人府上做菜,自然要依着别人的规矩喽。
&esp;&esp;李卉回到家中,除了夜里食肆开张,其他时候都在琢磨着菜单的事儿。
&esp;&esp;老太君寿辰,自然要以老太君为尊。前几日她就着那大麦米花吃了有小两把,看来也是跟原身外大母一样的性子,爱吃个软烂的,又有些淡淡甜香味的。
&esp;&esp;“那就还是在麦子上下功夫。”李卉一锤定音,但也为自己捏了一把汗。
&esp;&esp;十月二十很快便到了。
&esp;&esp;如意阿婆果然靠谱,跟她说“虽是做暮食,但因为年纪大的人听不得日暮之类的话,故而大夫人将寿辰的时辰往前提了些,所以不耽误你食肆营业。”
&esp;&esp;李卉自然是千恩万谢,这样两不耽误,当然是最好。
&esp;&esp;因为要将石磨搬过去用,所以李卉特意让如意阿婆和她回了趟平安巷的家。
&esp;&esp;车夫赶着马车,吱吱呀呀地停在平安巷门口。
&esp;&esp;平民是没几个能用得起马车的,故而巷子里的人都围着那架马车当西洋镜看。
&esp;&esp;“方才从马车上下来的真的是阿卉?”
&esp;&esp;其他人应:“是啊,千真万确。”
&esp;&esp;于是他们便十分羡慕。纷纷在说,李家的小娘子真是能干呢,这大半年李家的日子是越过越好喽,这架马车不会是来接她搬家的吧?
&esp;&esp;等李卉将石磨搬上马车,进了车厢里,都还在听到外头的人小声议论。
&esp;&esp;李卉忙对如意阿婆说,自己确实是想着有马车方便一些,石磨搬过去真的有用。
&esp;&esp;“旁人的闲言碎语你不必理会,我们只管做自己的便好。”如意阿婆宽慰她。
&esp;&esp;李卉想,也是,自己可是一个思想先进的现代人,才不要管这些。
&esp;&esp;接下来便是忙碌又顺利的老太君生辰宴。
&esp;&esp;石磨磨好面粉,捏了个面桃儿,也就是前世生日蛋糕上的寿桃,寓意健康长寿。寿桃上的桃红色,还是她穿过来没多久时,阿娘带她去市集上买的桃子,现做的果酱。因多做了些,便一直放在地窖里。半年多过去竟还没有坏。chapt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