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还想说什么的何曾光在见到眉清目秀,三十出头仍然清丽可人的甄娘后,罕见地闭上了嘴巴。
他坐了回去,嘴里喃喃:“败家婆娘,住在老家多好,非要往京都跑。”
却也不再说别的什么了。
当晚,陈巧娘又把甄娘的身契交给了男人,淡淡地说:“记得收好,不过丢了也没事,这是盖了官印,在官府那备过份的,可以拿着户籍再拿一份,不过要交钱。”
“真能折腾。”何曾光低声抱怨着,却伸手接过了那张身契,压在了自己的枕头底下。
陈巧娘面无表情。
五日后,母子三人带着买回来的三个丫鬟书童,跟着禹元玮派来接他们的人,进京去了。
【作者有话说】
明天结局!
结局+番外
圣上赐给他们的府邸是所六进的大宅子,一路进来,亭台楼阁、回廊水榭,应有尽有。何家母子眼睛都要看不过来了。
陈巧娘立即明白:她买的人少了!
这样大的宅子,没有二十个以上的下人照看着,如何打理得过来?
就在陈巧娘头疼的时候,禹元玮府中管家带着一批人来了。
“知道夫人带着姑娘、公子初来乍到,对京中很是陌生,一时间想来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手。这些都是与咱们相熟多年的人伢子带出来的,个个手脚勤快,也懂规矩,若夫人看着顺眼,大可留下一用。”
这可真是雪中送炭来了。
陈巧娘高兴不已,连连称谢,便挑了一批人出来。
除去圣上赏赐的千两黄金,他们家在饥荒之前,就攒下了近千两的家底;闹了饥荒之后,由阿茗做主,将收上来的粮食仍旧以三文一斤的价卖给了乡亲们。
即便她主动给交好的人家降了价,甚至白送娘家人上千斤,两年下来,两次收成又给家里添了上千两的进项;
她全在钱庄里折成了银票,带进了京。
京城大,居不易,没有钱可不行。
禹管家带来的人都是签了死契的,买下来虽然贵,可往后月钱能省下一大笔来,她毫不犹豫地买下,十来个人,花了小三百两。
随后又购置了一些衣物、细软,多是为了儿女买的,她自己倒没什么要求。
等一切走上正轨,大约已经花了小一千两。
手里剩下大约还有一万一千两,按陈巧娘的想法,她想将那一万两,七三分了,女儿给七,毕竟女孩子要嫁人,得多添些嫁妆;这座宅子反正是要留给儿子的,再给他分三千两也就足够了。
余下一千两,她想在京中开个小铺子,挣些嚼用。
谁知何月茗知道后,对她道:“娘,一万两都给姐姐,我不要。只是你这一千两,要不给我吧,我认识了个人,于生意一道上很有天赋,我想与他合作一番,需要些本钱。”